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31辑)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

分享到:

定价:¥9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本印时间:2024年11月
  • 开本:32页数:426页
  • ISBN:978-7-100-24400-8
  • 读者对象:文献学、历史学、专门史研究的高校文史研究师生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探讨中国文化的渊源流变,兼顾中西文明的交汇因缘

文献记录历史;
读史使人明智。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广恩,历史学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双百英才计划”杰出人才。主要从事元史、宋元明清文化史、古代类书以及域外汉籍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及古籍整理著作8部,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文献》《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多项。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是由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创刊于1990年。该刊创立伊始,其根本宗旨即很明确:整理研究历史文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创刊以来,本刊坚持这一宗旨,坚持为国家实施文化战略政策服务,贯彻严谨、笃实的学术作风,矢志不懈地努力将本刊打造成为传播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平台。本刊立足古籍文献,综合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研究方向,旨在探讨中国文化的渊源流变,兼顾中西文明的交汇因缘。

显示全部目 录

宋元史研究
王旦与杨亿交游考/ 曾育荣 王锦辰 
《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编纂新探/ 刘 冲 
元代巩昌便宜都总帅府建置研究——以职权角色为中心/陈建军 
《元史•忙哥撒儿传》所载宪宗诏谕史源考辨/陈新元 
《河朔访古记》版本问题述论/张平凤 杨晓春 
元代西夏遗裔刊刻汉文典籍考——兼论其传承中华文化之贡献 /邓文韬 赵桐欣 
文献与社会文化
汉唐时期安南地区的社会转型与政治生态演变/ 陈文源 
《文心雕龙》玄学影响说辨析/王金龙 
“常卖”释义及其在文学、绘画中的形象呈现/曾 肖 叶佳佳 
《寿亲养老新书》版本考述/ 汪 航 
明代类书作者、成书及版本辨正/孔德成 王京州 
礼学视阈下的江永与方苞传记研究/吴 海 
“劳什子”考源/ 潘培忠 张嘉洁
《新安理学先觉会言》整理本指谬/王献松
岭南文化研究
条约与中介:鸦片战争后香港与暹罗贸易关系研究/ 叶 农 翟伟凯
广府唱本“机器板”考论/李继明
园林史中的遗珠:晚清广东造园名家刘光廉/赵利峰
域外汉籍研究
清花沙纳朝鲜纪行录存本及编修考述/ 刘 畅
美国馆藏中国传统医学疫病类医书探赜/吴 青
荷兰莱顿馆藏《第九才子书平鬼传》考论——以右文堂本为中心/ 张春晓 黄英柳
日本江户学者室鸠巢的《论语》诠释特点——以《论语集注广义》为中心/刘 兵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征稿启事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自1782年起,暹罗由扎克里王朝统治,直到19 世纪中叶之前,与清王朝相似,暹罗政府对与西方的贸易和交流采取了相当保守、限制性,甚至是敌对性的政策。外贸被王室垄断,曼谷的外国商人受到各种限制和歧视。大部分时间里,他们只能待在被称为“商馆”的地方,这些地方是当地政府专为外贸活动划定的小片区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积极努力,希望打破暹罗的垄断贸易,获得自由通商的权力。
学术界对于香港与暹罗贸易关系,展开过一些研究工作:首先,对香港与暹罗贸易发展历史背景展开了研究,张敏波著《19世纪20年代暹罗对英外交关系探微》、赵丽著《近代早期的暹西关系暨西方在暹罗的角逐问题》、杨立平著《〈宝宁条约〉与泰国国门的打开》、王民同著《试论近代泰国未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等,研究了19 世纪英法在暹罗的博弈,19 世纪20 年代英国三次遣使暹罗的外交活动,19世纪50 年代英国与暹罗签订通商条约及其影响;其次,研究了《宝宁条约》对暹罗贸易的影响,“通商条约贸易”的基本发展;最后,是对中暹贸易的研究,聂德宁著《近代中国与暹罗的贸易往来》、范丽萍著《19世纪中暹海上民间贸易的初步分析》(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黄素芳著《贸易与移民——清代中国人移民暹罗历史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等,研究了暹罗对外贸易由垄断走向开放的过程,华侨商人对暹罗贸易的贡献,香港在暹罗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总之,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仍然有下列问题需要展开研究:首先是暹罗政治格局变化对暹罗对外贸易的影响;其次是《宝宁条约》及暹罗“通商条约贸易”发展的历史过程;最后是香港在中暹贸易新格局中所处的角色与地位。
一、英暹通商条约签订与暹罗的开放
暹罗与清朝政府一样,是由暹罗王室垄断对外贸易的。西方国家商人来暹罗贸易,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而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西方国家来到南洋地区以后,暹罗就是西方国家争夺利益之地,最先抵达的是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等。进入19世纪之后,英国与法国在中南半岛上的争夺更加激烈,暹罗在西方殖民主义狂潮夹缝中求生存。为此,英国对暹罗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行动,最终与暹罗签订了条约,打破了暹罗的外贸垄断,使暹罗开始了“通商条约贸易”。
暹罗在18—19 世纪,经过与缅甸的不断战争,成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18 世纪末,被缅甸灭国的暹罗重新建立新政权,暹罗人民在新领导人的带领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使之摆脱了内乱和被吞并的危机。1775 年,被缅甸控制了200 年的清迈在暹罗北部兰纳地区的暹罗贵族卡维拉的帮助下被暹罗成功收复,从此暹罗获得了国家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国内趋于统一。1779 年老挝彻底臣服于暹罗,全境彻底归降。1803年,卡维拉不断侵扰云南边境西双版纳等地区,还劫掠了大量人口用于补充暹罗本地人口,以发展国家军队和经济。1828
年,老挝昭阿努王不服暹罗统治而反叛,不久被卡维拉平叛。此后,暹罗成为称霸东南亚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