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阳明心学,践行知行合一
★突出时代性
基于哲学视域,对阳明心学体系进行现代视域下的重新审视与深入研究,开掘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以实现古典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实际的融合,实现阳明心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突出主题研究
各文主旨不同、方法各异,或侧重宏观理论,或偏重现实问题,或考辨文献,或量化分析,呈现出相当厚重而又广阔的学术涵容度。“儒家心学研究”关注传统儒家心学的理论研究,“阳明心学研究”关注阳明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意义,“阳明后学研究”关注阳明后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意义,“阳明心学传播研究”关注阳明心学的地域流派。
编辑后记
潘承玉
《中国心学(第4辑)》诸文的撰写和编辑出版,适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迎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他还具体谈到“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 2023年9月1日第17期)。这篇重要讲话发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也为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新的示范。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这种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中,2023年10月31日— 11月1日,由绍兴市人民政府、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共同主办,得到中华孔子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单位支持,以“阳明心学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的2023阳明心学大会在浙江省绍兴市—王阳明出生之府、成长之地、归宿之所和阳明心学萌发地、成熟地、传播地隆重召开。作为大会主要承办单位之一,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从大会收到的论文中精心遴选出部分原创论文,并邀约到其 他一些前沿研究成果,完成本辑的编辑工作。 在前三辑不断探索的基础上,《中国心学》进一步调整了栏目设置。本辑设有三个 学术专栏:“阳明心学研究”专栏收入杨国荣的《从规范性看良知的现代意义》、邓国坤的《未发与已发—发生现象学视域下的阳明学阐释》、陈畅的《王阳明哲学中的 “情”及其政教意义》、张卫红的《阳明心学的心物、心意关系》、詹良水的《论王阳明思想中“致知”“良知”与“致良知”三词的演进关系》、申绪璐的《陆澄所录〈传习录〉文献与心学特质》六篇论文,均属阳明心学的最新本体研究。其中,杨文分析了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不同于思辨的意识,而是具有普遍规范的意义,它以普遍规范的内化为前提,又关乎实践智慧意义上一般原则与特定情境的融合;从具体内涵看,“礼” 与“仁”均是中国哲学所关注的基本规范系统,引申而言,从肯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应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角度考察,今人尤应关注与“仁”“良知”相关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杨先生指出,作为目的性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旨趣,在于将整个人类引向合乎人性、体现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的存在形态。邓文以未发与已发为主题,对阳明学与发生现象学展开比较与互鉴阐释,包括讨论未发本性、 已发习性与本性现象学、习性现象学,未发与已发的相互生成、引发与动机现象学、 联想现象学,未发、已发组成的圣人意识与人格现象学的异同,以及各自特点与价值。该文试图借助发生现象学重新阐释与构建科学化、当下化与世界化的阳明学,指出作 为东方哲学的阳明学可以为发生现象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经验资源。该文是阳明学与 发生现象学进行对话、比较与融通的一种尝试,也是中西文明互鉴的探索之一。陈文、张文、詹文重新阐发了阳明心学的一些内在理路与重要范畴,申文认真审视了陆澄辑 本《传习录》的学术价值。
“阳明后学研究”专栏收入李洪卫的《良知一体与归终自然—略论王龙溪的政治 伦理观念》、马寄的《“好”“恶”—刘宗周核心范畴“意”之机枢》、潘承玉的《恽 日初〈明故都察院左都御史山阴刘先生行状〉(上)》三篇论文,属对阳明心学两位最 重要的越中传人—王阳明家乡当世得意弟子王畿和隔代四传弟子、“理学(尤其是心 学)的殿军”(钱穆语)刘宗周哲学思想的新阐发和重要史料的新发现。其中,李文指出,先天心体之学构成王龙溪伦理和政治思想的一体两面,体察、实践“宇宙内事皆己分内事”就是承担了天下的道义责任和政治责任;王龙溪哲学思想有对王阳明思想 的深化之处,而将不治之治作为最终目标则是王畿思想的特殊之处,同时也是他的现成良知与出世情怀相依托的体现。马文指出,晚年的刘宗周将“意”理解为“心”之 所存,突破了“意”为“心”之所发的藩篱,长期以来的学界主流观点将“意”指向 “意志”之“志”有其偏颇;鉴于刘宗周把“谷种”比喻成“心”,刘宗周“意”的内 核实为“生意”之“意”,人之一“心”充溢着“生意”,一“心”汩汩欲发;刘宗周 还通过学理根源的梳理,指出“意”是“心”之为“心”的主宰者。如何理解刘宗周 的以“意”说“心”,一直是理学和心学史上的一大关节。刘宗周身后两大弟子恽日初与黄宗羲曾为此发生很大争执,当代学者王汎森等亦曾对恽日初与黄宗羲的学术旨趣颇有评论。潘文首次发掘与深入澄清这一公案颇有关系、《刘宗周全集》与《恽日初集》两个整理团队未曾过目、盛清全祖望之后已从学者视野中消失的恽日初撰《明故 都察院左都御史山阴刘先生行状》,披露相关传承情况和具体内容。正如钟彩钧校点整 理恽日初编刊《刘子节要》推动了刘宗周及其后学研究一样,本行状的公布相信也会 对更好把握刘宗周一生全人及其后学有所裨益。
“儒学史与阳明心学传播研究”专栏收入汪群红的《在“文字言语”内外的明代 儒学工夫论》、钱明的《鲁中王门的成立》、吴龙灿的《阳明学在四川的传播与展开》以及魏冬、米文科的《吕柟与阳明学派》四篇论文,第一篇属专题视野的明代儒学史 宏观研究,展示了阳明心学的儒学史背景,后三篇属阳明后学研究的地域视野考察 亦即地域阳明学研究,它们共同彰显出明代阳明心学的部分时空图景。其中,汪文分析,阳明晚年力主在“文字言语”之外的致良知工夫,旨在强调“从人伦日用处痛下工夫”,体现鲜明的践履工夫意识与实践理性精神;代表明代儒学工夫论对“文字言 语”的超越,在修身过程中实现主体精神的再觉悟。与所周知,元代朱学之继承人吴 澄“记诵之学”“词章之学”与“儒者之学”的儒学三分法对明代儒学影响颇为深远。明初朱学已整体上呈现对心体工夫的重视,破外在的记诵、词章之学成为首要任务,而不入心的义理之学、道理闻见亦往往被视为修身的障碍。陈献章、庄昶心体工夫论 强调对儒家经典学习方式的反思与自得之学,帮助催生了阳明心学。王阳明对“文字言语”局限性的认知受到道佛思想的影响,亦与柏拉图强调从“对事物本身的知识出发”的语言理论相通。但汪文也指出,过度贬低“文字言语”的作用,将记诵之学、词章之学、义理之学皆视为末学,亦导致晚明空疏的学风。钱文首次全面、系统论证了“鲁中王门”学派的存在,揭橥鲁中王门形成与发展的地理条件、人文条件及其以 圣学正统而融汇北方文化及各地域王学的特色。与此相类,吴文系从几个关键人物入手,对钱明先生2010年提出的“巴蜀王门”的深入发掘;魏、米之文在梳理吕柟与阳 明及其家族、门下交往史事的基础上,揭示了阳明心学与关学的密切关系,属对“关 中王门”的一种推进研究。
与上一辑相同,本辑还设有“学术信息”专栏,收入董平先生撰写并在2024年1 月9日社会各界人士于绍兴阳明墓园祭祀王阳明典礼上恭读的《癸卯祭阳明先生文》、欧阳祯人先生《王阳明经典篇章导读》序言以及余柯嘉博士撰写的《守正创新,与时偕行:阳明心学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阳明心学大会综述》,相信这些信息有 助于学界和相关读者及时了解阳明心学研究和阳明文化弘扬领域的动态。
2024年5月12日
主编董平,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会长、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等职。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尤其是王阳明心学研究,2010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传奇王阳明”,2012年在教育部网络视频公开课推出“王阳明心学”九讲,在学术界、社会大众层面都有较大影响。
主要著作有《陈亮评传》(1996)、《天台宗研究》(2002)、《浙江思想学术史:从王充到王国维》(2005)、《传奇王阳明》(2010)、《老子研读》(2015)、《先秦儒学广论》(2015)、《王阳明的生活世界:通往圣人之路(修订版)》(2018)等。古籍整理著作多种,如《王阳明全集》(1996、2001)、《邹守益集》(2007)、《杨简全集》(2015)等。
目前王阳明心学研究已成为国内“显学”,某种意义上也为传统文化当代复兴的代表领域。
本书是《中国心学》丛书第4辑,分为“阳明心学研究”“阳明后学研究”“阳明心学传播研究”“学术信息”四个板块。以阳明心学研究为主题,集中展示学术界关于阳明心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关注中国哲学史上与心学相关的人物、思想、问题研究,心学与国外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等。
阳明心学研究
从规范性看良知的现代意义 杨国荣
未发与已发——发生现象学视域下的阳明学阐释 邓国坤
王阳明哲学中的“情”及其政教意义 陈畅
阳明心学的心物、心意关系 张卫红
论王阳明思想中“致知”“良知”与“致良知”三词的演进关系 詹良水
陆澄所录《传习录》文献与心学特质 申绪璐
阳明后学研究
良知一体与归终自然——略论王龙溪的政治伦理观念 李洪卫
“好”“恶”——刘宗周核心范畴“意”之机枢 马寄
恽日初《明故都察院左都御史山阴刘先生行状》(上)潘承玉
儒学史与阳明心学传播研究
在“文字言语”内外的明代儒学工夫论 汪群红
鲁中王门的成立 钱明
阳明学在四川的传播与展开 吴龙灿
吕柟与阳明学派 魏冬 米文科
学术信息
癸卯祭阳明先生文 董平
灯火阑珊话阳明——《王阳明经典篇章导读》序 欧阳祯人
守正创新,与时偕行:阳明心学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阳明心学大会综述 余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