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涵芬书房 | 陈平原教授谈“学问的边界与跨界的努力”
“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二讲举行
2024-04-21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47
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二讲举行
 
  4月21日,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在涵芬楼书店·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举行,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先生,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长聘副教授袁一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李浴洋,围绕《陈平原文集》所展开的学术之旅,以“学问的边界与跨界的努力”为题,展开对谈。
 
对谈现场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文学术的演变,陈平原教授的学思历程可以提供一份生动的时代证言。他由现代文学研究起步,关注作家作品中的人文意识;在九十年代转向学术史研究,从学人精神到学科体制再到述学文体;之后关于文化史、教育史的研究,更深地体现出了时代经历使其在研究中融入了特殊的社会观照。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24卷《陈平原文集》,全面整理了陈平原教授在文学史、学术史、教育史以及文化史等方面的成果,展现出了一种不断开辟新领域,在多元视野中拓展学科疆域的努力。
 
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
 
  对谈中,陈平原教授介绍了《陈平原文集》编选的起意与思路,讲述了自己四十余年读书、治学、著述历程。关于学问与人生的关系,陈平原教授谈到一位年轻人曾跟他提到的一个看法:在这位年轻人看来,陈教授这一代学人的学问与人生是融合在一起的,学者治学努力勤奋、自得其乐,而目下年轻一代学者治学则更像是一种技术操作,与人生脱节,由此感觉有些遗憾。陈老师提到,这是现在青年学者共同面临的困境,有现实和时代的原因。青年们的治学和阅读纷纷回到自己的专业,甚至回到导师的问题意识里,长此以往,个体的阅读和思考和时代过分疏离,这是很可惜的。当然,很多阅读和思考,最终不会落实在研究和论著里,然而人生不只是论文,不只是学问,这是陈教授这一代学人的一个重要体会。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与现实人生天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所以陈平原教授倡导要“两耳闻窗外事,一心读圣贤书”。
 
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长聘副教授袁一丹
 
  与谈人袁一丹就人文学者如何创新求变等问题,请陈老师谈谈读书与研究的“边界与跨界”的问题。陈平原教授由此更为细致地分享了其在文学史、教育史、都市研究、图像和声音研究等多个不同领域阅读和研究的心得与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李浴洋
 
  与谈人李浴洋提到“跨界”的问题,其实也是当下年轻学人的一种焦虑。治学侧重于专题性研究,走向讲台却需要讲“概论”,需要更开阔的视野,这和之前的学术训练是相反的。
 
  在陈平原教授看来,所谓“跨”涉及两个层面,其一是专业之间的跨,其一是书斋里和书斋外的跨,实现这两个“跨”,或许能让学人的自我完善和学术贡献相对更为充分。但所谓“跨”也是有一个出发点的,就自身的研究而言,陈平原教授自述自己的研究不脱晚清民国与文学的这一起点,以及一些核心的问题意识。
 
  “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是在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开展的系列文化讲座,兼具知识性、文化性、普及性。通过邀请大家名家以线上线下讲座或对谈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介海外新知,开阔大众视野,启迪智慧,助力全民阅读。
 
 
 

《陈平原文集》(全24卷)(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平原文集》,汇集了陈平原教授学术著作与文化随笔共44种。文集共24卷,依题材及时间略为分类,大致包含文学史(第1-5卷)、学术史(第6-10卷)、文化史(第11-15卷)、教育史(第16-20卷)等方面,最后4卷乃散文随笔,全面展现其在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教育史领域的多年耕耘与跨界掘进的气魄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