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芬书房 | 陈平原教授谈“学问的边界与跨界的努力”
举办时间:2024/4/21 9:56:32地点:涵芬楼书店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2008—2012),现为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以及第四届王瑶学术奖著作奖(2016)、第四届思勉原创奖(2017)、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2019)、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21)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文学如何教育》《小说史学面面观》《未完的五四》《有声的中国》等著作四十余种。
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二讲举行
4月21日,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在涵芬楼书店·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举行,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先生,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长聘副教授袁一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李浴洋,围绕《陈平原文集》所展开的学术之旅,以“学问的边界与跨界的努力”为题,展开对谈。
对谈现场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文学术的演变,陈平原教授的学思历程可以提供一份生动的时代证言。他由现代文学研究起步,关注作家作品中的人文意识;在九十年代转向学术史研究,从学人精神到学科体制再到述学文体;之后关于文化史、教育史的研究,更深地体现出了时代经历使其在研究中融入了特殊的社会观照。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24卷《陈平原文集》,全面整理了陈平原教授在文学史、学术史、教育史以及文化史等方面的成果,展现出了一种不断开辟新领域,在多元视野中拓展学科疆域的努力。
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
对谈中,陈平原教授介绍了《陈平原文集》编选的起意与思路,讲述了自己四十余年读书、治学、著述历程。关于学问与人生的关系,陈平原教授谈到一位年轻人曾跟他提到的一个看法:在这位年轻人看来,陈教授这一代学人的学问与人生是融合在一起的,学者治学努力勤奋、自得其乐,而目下年轻一代学者治学则更像是一种技术操作,与人生脱节,由此感觉有些遗憾。陈老师提到,这是现在青年学者共同面临的困境,有现实和时代的原因。青年们的治学和阅读纷纷回到自己的专业,甚至回到导师的问题意识里,长此以往,个体的阅读和思考和时代过分疏离,这是很可惜的。当然,很多阅读和思考,最终不会落实在研究和论著里,然而人生不只是论文,不只是学问,这是陈教授这一代学人的一个重要体会。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与现实人生天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所以陈平原教授倡导要“两耳闻窗外事,一心读圣贤书”。
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长聘副教授袁一丹
与谈人袁一丹就人文学者如何创新求变等问题,请陈老师谈谈读书与研究的“边界与跨界”的问题。陈平原教授由此更为细致地分享了其在文学史、教育史、都市研究、图像和声音研究等多个不同领域阅读和研究的心得与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李浴洋
与谈人李浴洋提到“跨界”的问题,其实也是当下年轻学人的一种焦虑。治学侧重于专题性研究,走向讲台却需要讲“概论”,需要更开阔的视野,这和之前的学术训练是相反的。
在陈平原教授看来,所谓“跨”涉及两个层面,其一是专业之间的跨,其一是书斋里和书斋外的跨,实现这两个“跨”,或许能让学人的自我完善和学术贡献相对更为充分。但所谓“跨”也是有一个出发点的,就自身的研究而言,陈平原教授自述自己的研究不脱晚清民国与文学的这一起点,以及一些核心的问题意识。
“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是在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开展的系列文化讲座,兼具知识性、文化性、普及性。通过邀请大家名家以线上线下讲座或对谈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介海外新知,开阔大众视野,启迪智慧,助力全民阅读。
《陈平原文集》(全24卷)(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平原文集》,汇集了陈平原教授学术著作与文化随笔共44种。文集共24卷,依题材及时间略为分类,大致包含文学史(第1-5卷)、学术史(第6-10卷)、文化史(第11-15卷)、教育史(第16-20卷)等方面,最后4卷乃散文随笔,全面展现其在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教育史领域的多年耕耘与跨界掘进的气魄与努力。
沙龙详情
-
-
“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五讲现场
9月22日,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五讲在北京涵芬楼书店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周尚意教授做客“涵芬书房”,结合美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化景观学派代表人物卡尔·奥特温·索尔的《大地与生命》一书,...
-
讲座现场
5月12日,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之“柴尔德与中国考古学”在北京涵芬楼书店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安家瑗三位嘉宾,会同柴尔德传记系列四书的四位译者,从20 世纪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的学术与生平出发,畅谈...
-
“地理学的学科本质与社会价值”讲座现场
11月19日,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十讲在涵芬楼书店·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宋长青教授,结合其《地理学要义》《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及驱动力分析》等著作,与广大...
-
“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极端气候?著名气象学家张德二先生访谈录”现场
10月29日,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九讲在涵芬楼书店·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举行。国家气候中心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研究员张德二先生做客“涵芬书房”,结合个人科学研究经历...
-
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八讲在线举办
9月24日,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八讲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廖申白先生线上做客“涵芬书房”,结合《尼各马可伦理学I.1—Ⅲ.5》(希汉英对照)一书的译注工作,与广大读者畅谈哲学“经典&r...
-
“如何面向读者:写书人与出版人的对话”现场
8月28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学系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先生做客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与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围绕“如何面向读者:写书人与出版人的对话”展开交流。葛兆光教授从自身经验与视角出发与读者分享多年教学与...
-
“涵芬书房”第六讲:“会须决起凌云志”——商务印书馆“日新文库”(第二辑)新书对谈会在京举行
8月13日,“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六讲:“会须决起凌云志”——商务印书馆“日新文库”(第二辑)新书对谈会在京举行...
-
“谈谈《陈嘉映著译作品集》”活动现场
7月23日,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涵芬楼书店·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举行。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特聘教授陈嘉映先生做客“涵芬书房”,携《陈嘉映著译作品集》(全18卷)与读者见面,并...
-
“声音的政治、文化及美学——演说之于现代中国”讲座现场
6月18日,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四讲在涵芬楼书店·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举行。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先生主讲“声音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