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现代儒学(第十二辑):仁体论•美德论专辑 现代儒学

分享到:

定价:¥98.00

  • 编者:
  •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本印时间:2023年10月
  • 开本:16页数:300页
  • ISBN:978-7-100-23179-4
  • 读者对象:文史哲专业读者,传统文化爱好者
  • 主题词:儒学研究中国现代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荟萃儒学发展前沿,辅翼美德伦理体系。

《现代儒学》第十二辑主要围绕儒学“仁体论”和“美德论”两大议题,就陈来教授《仁学本体论》(2014年)、《儒学美德论》(2019年)及黄勇教授《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2022年)书中的理论问题与学术新见展开研讨反思,收录方旭东、赵炎、李义天等知名学者的文章,并全文转载了“宋明儒何以使美德伦理学成为可能?”会议录音稿。本书有益于“两论”内涵的丰富与深化,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此外“理学新知”“青年儒学论坛”等栏目的文章专题性强,也很值得一读。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为复旦大学校设研究院,是从事儒学研究和传播的学术机构,以继承和阐扬中华文明传统、探索江南儒学的学术精神、推动儒学现代化、确立儒家思想的全球地位为使命。本期《现代儒学》由吴震教授担任主编。吴震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东亚儒学。主要著作有《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朱子思想再读》(三联书店,2018)和《东亚儒学问题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等十余部。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现代儒学》是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主编的辑刊,旨在推动儒家多元传统的研究,面向现代世界阐发儒家思想。《现代儒学》第十二辑分为“仁体论”“美德论”“理学新知”“青年儒者论坛”“书评与书讯”等专题栏目,收入学者论文、书评、会议稿等各类文章共十五篇。“仁体论”栏目乃为陈来教授七十华诞而设,系本期的重点,内容涵盖陈来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哲学、李泽厚“两德论”伦理思想的批评性审察;对不同于西方哲学本体论的、中国哲学自有的本体论,即“仁本体”的理论重建;对中华文明基本特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陈来中国哲学研究的比较哲学方法等方面。“美德论”栏目中李义天、付长珍、刘乐恒的评论与黄勇关于美德伦理学的回应,同会议稿中的辩论交锋一样精彩,展现出儒家美德伦理学的深厚底蕴与持久魅力。

显示全部目 录

先秦儒学
仁体论
罗尔斯之后政治哲学的儒家之声——《儒学美德论》的政治哲学解读    方旭东
一体与生生:《仁学本体论》于理气、性心之际的展开——从张载王船山的气学出发    赵炎
陈来先生论中华文明价值观    魏彦红
陈来先生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比较哲学方法——以朱子理气论的诠释为例    焦德明
美德论
看到了什么?——对《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的评论    李义天
通向世界哲学的儒家美德伦理学    付长珍
“本真的美德伦理学”何以可能?——评黄勇教授新著    刘乐恒
儒家与美德伦理学:其历史形态与理想形态——答刘乐恒、付长珍、李义天    黄勇
宋明儒何以使美德伦理学成为可能?(会议录音稿)    黄勇 吴震
理学新知
论刘因之观物思想    史甄陶
朱子学与上蔡学之间——近世东亚《上蔡先生语录》的版本与流传    陈石军
杨时未至无锡东林讲学辨    孙逸超
青年儒学论坛
朱子对《中庸》“致中和”的诠释    李彬 李明燏
《易传》“天人关系”的思想内涵与理论特色    邱彦超
书评与书讯
《朱子学与阳明学》对今后宋明儒学研究的若干启示    傅锡洪
书讯
稿约与稿例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关于儒家伦理学到底是不是美德伦理学的问题,学界有不少争论。但在从事这样的争论时,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到,无论是儒家伦理学还是美德伦理学,都既有其历史形态也有其理想形态。就美德伦理学而言,其理想形态指的是与道义论和后果论相区分的、以美德为首要概念的一种规范伦理学;其历史形态就是历史上出现的将美德概念作为首要概念或者至少将美德概念置于后果和原则概念之前的各种规范伦理学。就儒家伦理学而言,其历史形态就是历史上不同的儒家学者提出的伦理学形态,而其理想形态是我们今天认为儒家应该采取的形态。目前学者在讨论儒家伦理学到底是不是美德伦理学时,往往是在讨论儒家伦理学的某种历史形态是不是美德伦理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出现)的某种历史形态(如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而更值得讨论的则是儒家伦理学的某种历史形态是不是理想形态的美德伦理学,或者儒家伦理学的某种历史形态,较之西方哲学史上出现的某种或某些或所有美德伦理学的历史形态,是否更接近美德伦理学的理想形态,或者儒家伦理学的理想形态是否应该是理想形态的美德伦理学。
(黄勇:《儒家与美德伦理学:其历史形态与理想形态—答刘乐恒、付长珍、李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