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书评

  • 长江船民的“总体史”图景

    作者:何必刊发媒体: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时间:2023-09-20
          《江河行地:近代长江中游的船民与木帆船航运业》(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为激励学术、发掘培养优秀青年学者,引领学界风气,商务印书馆推出了“日新文库”丛书。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陈瑶的《江河行地:近代长江中游的船民与木帆船航运业》(以下简称《江河行...
  • 河流何以醒来?

    作者:黄亮斌刊发媒体:中国环境报刊发时间:2023-09-20
    《醒来的河流》(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肖辉跃的《醒来的河流》新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生态文学领域值得庆幸的一件事。2021年夏,我与辉跃同期在湖南省生态文学创作研修班学习时,这部作品刚刚脱稿,我有幸成为最早一批读者并为之折服,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关心和牵挂它的出版,好在将近两年的...
  • 让歌德的毕生大作在汉语世界重获新生

    作者:高宗文刊发媒体:中华读书报刊发时间:2023-09-13
    《浮士德(第一部)》(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浮士德(第二部)》(商务印书馆2022年出版)     重译经典的原因有很多种,不论是译入语的变异和发展、翻译规范和策略的转变、图书版权和出版政策的调整,还是译者的主观作为,都让译无定本。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谷裕教授日前完成...
  • 寻找触摸历史的入口

    作者:林颐刊发媒体:西安日报刊发时间:2023-09-08
    《有声的中国: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演说是说服听众的艺术,富有魅力。在我国,早在先秦时期,演说就大为流行,百家争鸣,辩疑析理,讲道论学,纵横四海。然而,自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对思想的禁锢日趋严重,公开的演说日渐没落而代之以谈话,这是演说在...
  • “我们在中间帮他跟诗结缘”

    作者:李浴洋 刊发媒体:中华读书报刊发时间:2023-09-06
    《文艺欣赏七论》(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朱自清的文论兼及“旧的标准”与“新的尺度”,但其秉持的是“现代的立场”。王鼎钧也如是。     年届期颐的王鼎钧先生(1925—)是当代文坛重镇。在过去数十年间,他的作品风行海内外。与他同龄的聂华苓先生曾经...
  • 人的私利与社会道德

    作者:李宏图刊发媒体:文汇报刊发时间:2023-09-04
    《蜜蜂的寓言》(全两卷)(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     自从16世纪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将“道德”和政治分离之后,道德问题始终是社会的焦点,因为现代社会仅仅解决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还远远不够。到了18世纪,随着经济活动的飞速发展,如何理解道德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迫在眉...
  • 重新认识赵元任

    作者:石锋刊发媒体:光明日报刊发时间:2023-08-24
    《赵元任日记》(商务印书馆2022年出版)     赵元任   赵元任档案原貌。选自《赵元任日记》     【读书者说】     在纪念赵元任130周年诞辰之际,商务印书馆邀请语言学界、文学界、历史学界的学者,召开了《赵元任日记》出版座谈会。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在会上致辞号召:&l...
  • 安顿一下心灵

    作者:陈树彬刊发媒体:黑龙江日报刊发时间:2023-08-22
      《读是一种幸福》(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读,对于我这样一个具体的,已养成了阅读习惯的人,确乎是一种幸福。而且,将是我一生的幸福。”这是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梁晓声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对读书与人生的深刻领悟。     近日,我读得最多的就是梁晓声的作品。其中,...
  • 从“演说”中展开现代中国

    作者:李浴洋 刊发媒体:解放日报刊发时间:2023-08-19
      《有声的中国: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与演进的长河里,无论作为工具还是象征,文字与图像的优先级始终高于声音。此中固然有技术原因:声音的传递、保存、复制与再现之难,但也与制度、氛围有关。这一局面直到晚清才发生改观。陈平原的新著《有声...
  • 平台反垄断去向何处

    作者:徐炎刊发媒体:法治日报•法治周末刊发时间:2023-08-1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平台异于传统行业主导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行为方式,对工业时代形成的现行反垄断分析框架提出了挑战。     问题的一方面是,数字平台企业所具有的双(多)边市场、动态竞争、零价市场、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以及市场份额相对集中等特征很容易给外界留下数字平台具有市场力量的印...
  • 重绘吴宓精神肖像:与新文化运动唱对台戏,却并非只是个“保守主义者”

    作者:钱冠宇刊发媒体:北京晚报刊发时间:2023-08-11
    吴宓(1894—1978)     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狂飙突进式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洗礼后,九十年代以降,中国知识界迎来了所谓的“国学”复兴和“古典学热”。在人文社科领域,萨特、尼采、海德格尔们光环褪去,钱穆、列奥·施特劳斯等具有保守倾向的“大师”读者渐...
  • 专访陈平原:在演说中倾听“有声的中国”

    作者:刘亚光刊发媒体:新京报刊发时间:2023-08-11
    陈平原 1954年生,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   商务印书馆1928年《演说学大纲》   1919年6月3日北大学生在演说。(甘博摄,图片来源于《有声的中国》)     《呐喊》不仅被文学史研究者认为是...
  • 十年辛苦不寻常 ——写在《中国戏剧史长编》再版之际

    作者:陈杰刊发媒体:光明日报刊发时间:2023-08-10
    戏剧脸谱 图片选自《中国戏剧史长编》   周贻白(一九○○年至一九七七年) 图片选自《中国戏剧史长编》   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手稿 图片选自《中国戏剧史长编》     在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中,周贻白(1900年-1977年)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戏剧史大家。他历尽艰辛,刻苦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