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发布
4月8日,商务印书馆2025年4月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蔡元培全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第二卷)、《剑桥历史地理学130年》、《语言教学的流派(第3版)》、《语言政策再思考》、《马长寿内陆欧亚学文存》、《将社会史研究引入当代史》、《谁享有新闻著作权:新闻著作权史》、《美国农业发展》(第二版)、《自身觉知与他异性:一项现象学的研究》(修订版)获评月度学术类十大好书;《吴宓师友书札》、《社会心理学家是一种生活方式》、《唯美:江南,江南》、《人类历史上的动物映像》、《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你自管做人,只当上帝并不存在:毛姆谈人生》、《一个北平惯窃之自传的研究》、《珊瑚:美丽的怪物》、《量子纠缠》、《寻找下一个硅谷:美国的知识之城》获评月度大众类十大好书。商务印书馆编辑魏微、李南男、赵子琰通过直播的形式向读者推荐本月重点新书。
本月,备受瞩目的《蔡元培全集》重磅推出。蔡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学者与教育家,凭借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广泛吸纳西方文化精髓,于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一生历经甲午战争、维新变法等重大历史时期,在教育、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影响深远,曾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其著述内容广泛,涵盖哲学、教育学、美学、政治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不仅是其个人思想的展现,更从侧面勾勒出中国近代教育、科学、政治与文化的发展脉络,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学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为使蔡先生的著作更为系统、权威,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历史学系、校史馆、图书馆等单位的蔡元培研究专家、校史研究学者、近代史研究学者,以及校外资深学者携手组建了《蔡元培全集》编委会。历经长达八年的不懈努力,编委会精心整理,推出这套共计12卷28册的《蔡元培全集》。该全集全面收录了蔡元培先生的著作、演讲词、书信等各类文献资料,不仅文献收录完整,在校勘工作上也精益求精,旨在为专业研究者与广大读者提供一套文献完整、校勘精审的全新研究资源。
历史学作品方面,《马长寿内陆欧亚学文存》为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马长寿先生的论著集,分上、中、下三集,分别聚焦北方民族史、西部民族史与内陆欧亚学,全面展现了马长寿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在民族学研究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新文化史旗手彼得・伯克的《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则是知识史领域的最新力作,该书对知识史上流亡者与客居者的贡献进行了深入思考,反映了欧美学术界知识史和移民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剑桥历史地理学130年》深入探讨剑桥大学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19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变化与特点。《欧洲文明进程・大学卷》则从欧洲文明视角出发,梳理大学的演进轨迹,让读者了解大学如何诞生,以及如何对人类知识生产传播产生影响的。《寻找下一个硅谷:美国的知识之城》揭秘冷战背景下创造硅谷奇迹的公式,探究如何打造知识之城。几个世纪以来,新闻的著作权保护都是一个复杂且棘手的法律难题。威尔・斯洛特教授的《谁享有新闻著作权:新闻著作权史》不仅梳理论述了17世纪以来英美两国新闻出版商追求新闻著作权保护的历史,还将法律史与出版实践史融会贯通,为新闻出版史和著作权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文学艺术佳作,谱写百态人生。本月推出的《吴宓师友书札》展示了吴宓先生与130余位师友的280余通书信。透过这些书信,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吴宓先生在动荡岁月中的人生遭际与内心世界,还能感受到风云变化之中,文人际遇的时代缩影,堪为现代学术史的珍贵补充和佐证。欧文・白璧德的《法国现代批评大师》对11位法国19世纪重要文学批评家进行了详细评述,剖析浪漫主义思潮与其他思潮的融合变异,以及对文学创作和社会的影响。毛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本月推出毛姆的《你自管做人,只当上帝并不存在:毛姆谈人生》和《请不要复制生活:毛姆谈艺术》两部作品。前者总结了其漫长的一生,凝结了毛姆对人性、信仰、名利、爱等人生议题的深刻见解,哲理深刻;后者则汇集了毛姆的重要散文作品,体现了他的文学和艺术观念。曾被多家媒体评为“最美的书”的“唯美系列”本月推出《唯美:江南,江南》,书中收录六十余位知名艺术家、文学家和摄影师的作品,生动展现了江南的独特风情。
本月上新多种哲学、社会学图书。本月推出享誉英美和欧洲的现象学家丹・扎哈维的经典著作《自身觉知与他异性:一项现象学的研究(修订版)》,书中系统讨论了自身觉知问题,重构了胡塞尔的前反思自身觉知理论,是了解胡塞尔思想的重要读物,也是扎哈维最富洞见、最有思想灵感的作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取得巨大成就。国内学者行龙在其著作《将社会史研究引入当代史》中,首次将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当代中国史研究,展现了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界的努力探索。社会学家严景珊先生的著作《一个北平惯窃之自传的研究》运用“生命史”和“口述史”方法,对民国时期北平下层群体,尤其是“惯窃”人群展开研究。严景珊先生将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本土研究,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典范。著名社会学家周晓虹先生的《社会心理学家是一种生活方式》以社会心理学为主线,从不同的主题中体察自身、洞悉人性、理解社会,旨在说明社会心理学与一个急速变迁的时代的关联、社会心理学学科的独特之处,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变迁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人类历史上的动物映像》梳理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演变,提供以动物反观人类社会的新视角。《美国农业发展(第二版)》、《美国城市史研究入门》则从农业和城市发展两个角度,探讨美国的历史与现实,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语言学、工具书类上新多种力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级大型工具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第二卷)也于本月推出。本卷涵盖华东地区 7 省及直辖市的词条,对推广地名知识、推动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意义重大。以色列巴依兰大学荣休教授博纳德·斯波斯基在《语言政策再思考》中,把对影响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因素扩展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非语言因素上,展现了语言政策和语言管理的新视角和新内容。国际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及教育家杰克·C.理查兹在《语言教学的流派(第3版)》中,全面介绍了当今世界范围内使用的主流教学法及一些小众教学法。
此外,本月科普类图书同样亮点纷呈。《量子纠缠》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借助丰富的假想实验案例,帮助非专业读者了解量子纠缠这一神秘的量子力学现象。海洋研究专家、自然史学家J.马尔科姆·希克在《珊瑚:美丽的怪物》一书中,不仅揭示了珊瑚的种类、形态和栖息地等自然奥秘,还描绘了其在文学、艺术、民俗、全球生态领域的重要意义。
1.《蔡元培全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第二卷)
3.《剑桥历史地理学130年》
4.《语言教学的流派(第3版)》
5.《语言政策再思考》
6.《马长寿内陆欧亚学文存》
7.《将社会史研究引入当代史》
8.《谁享有新闻著作权:新闻著作权史》
9.《美国农业发展》(第二版)
10.《自身觉知与他异性:一项现象学的研究》(修订版)
大众类:
1.《吴宓师友书札》
2.《社会心理学家是一种生活方式》
3.《唯美:江南,江南》
4.《人类历史上的动物映像》
5.《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6.《你自管做人,只当上帝并不存在:毛姆谈人生》
7.《一个北平惯窃之自传的研究》
8.《珊瑚:美丽的怪物》
9.《量子纠缠》
10.《寻找下一个硅谷:美国的知识之城》
2025年4月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
学术类
1. 《蔡元培全集》
专家团队历时八年精心整理
全面收录蔡元培先生的著作、演讲词、书信等各类文献资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第二卷)
中国第一部标准地名词典
3. 《剑桥历史地理学130年》
深入了解剑桥大学历史地理学发展史的专业资料
4. 《语言教学的流派(第3版)》
全面介绍了当今世界范围内使用的主流教学法及一些小众教学法
5. 《语言政策再思考》
6. 《马长寿内陆欧亚学文存》
史学名宿马长寿先生的经典著作选集,在多领域具有奠基意义
7. 《将社会史研究引入当代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相关研究多限于古代史和近代史领域,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相对滞后。进入21世纪,学界开始呼吁开展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本书作者是重要的开拓者之一。本书主题即将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当代中国史研究,是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界探索的一个路径,但目前仍然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本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理论反思、社会史视角、个案研究、资料建设、田野考察,每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书中既有理论方法之深入思考,又有田野考察等具体实践,从整体上推进将社会史的理论方法引入中国当代史研究,在学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堪称作者《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姊妹篇,正因走向了田野与社会,才有了将社会史研究引入当代史这一议题。
8.《谁享有新闻著作权:新闻著作权史》
一部关于将新闻视为无体财产从而实现对其控制的思想史与实践史方面的重要且及时的著作
本书系统论述了17世纪以来英美两国新闻出版商追求新闻著作权保护的历史。详述了在不同时期的技术条件、组织形式、行业格局和规制环境下,新闻出版业和公众关于何为“盗版”、何为“可接受的复制行为”等不断变换的观念和看法,以及不同时期新闻出版商为制止同行盗版而采取的法律和非法律制裁手段。本书既叙述长时间跨度的制度变革,也关注特定历史阶段,以考察报业的实践和态度,剖析相关立法动议的全过程及其重要的司法判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闻聚合平台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新闻的利用再度使新闻著作权保护问题成为公众辩论的焦点。威尔·斯洛特教授将法律史与出版实践史融会贯通,试图为思考新闻出版史和著作权史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本书对新闻著作权史的研究,可以为当下诸多相关争议的解决带来一些启示。
9.《美国农业发展》(第二版)
提出美国农业发展的“跑步机”理论
揭示美国成为农业大国的秘密
扎哈维作品中最富洞见和最有思想火花的作品之一
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论战”之作
《自身觉知与他异性》作为一本严谨和原创性的哲学著作,作者有力地论证了,现象学能够为关于自身意识的讨论做出关键的贡献。通过与分析哲学(安斯科姆、约翰·佩里、舒梅克、卡斯塔涅达、罗森塔尔)和当代德国哲学(亨里希、弗兰克、图根哈特)的辩论,扎哈维系统讨论了与自身觉知问题相关的现象学洞见,包括对自身的时间性、意向性、自反性、身体性和社会性的分析,全面重构了胡塞尔的前反思自身觉知理论,进而论证了现象学传统在自我意识问题上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最新版对这本深获学界嘉奖著作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此外,还增加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作者回顾了近二十年围绕自身意识问题展开的争论,并评估了该书与作者其他著述的关系。
大众类
1.《吴宓师友书札》
130余位师友的280余通书信
尺素花笺上的故人温情
现代学术史的珍贵补充和佐证
吴宓(1894-1978),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早年曾创办并主编《学衡》杂志。吴宓交游甚广,沟通中西学界。本书收录1912-1965年吴宓收到和珍藏的130余位师友的280余通书信,涉及白璧德、穆尔、张尔田、柳诒徵、陈寅恪、吴芳吉、汤用彤、萧公权等学人,并附少量书札影本。尺素寸缣,吉光片羽,字里行间的深情厚谊至为感人。
这些书信既是吴宓与师友谈诗论学、思索人生、共商志业的如实记录;又是在动荡岁月中,人生遭逢、家庭变故、内心感受的真实反映;更是风云变化之中,文人际遇的再现、跌宕时代的缩影。它们为吴宓及其师友的个人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堪为现代学术史的珍贵补充和佐证。
2.《社会心理学家是一种生活方式》
社会心理学家如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跟随著名社会学家,了解这一学科的独特魅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撰写的部分书评、随笔、序、跋及讲演,以社会心理学为主线,力求在不同的主题中体察自身、洞悉人性、理解社会。虽不求精骛八极,但唯愿心游万仞,通过写作、阅读、翻译、讲演、讨论、访谈、田野、旅行怀念师长、感激友情、激励后学,以幽默、激扬之文字,饱沾坦诚、仁爱之深情。开篇(代序)托出个人生命史,随后遣上五辑35篇长文短篇,结语(跋)则以六六之年的感悟与思考,道出重启新的人生的大梦宏愿。
3.《唯美:江南,江南》
烟雨朦胧中,与数十位文艺名家共话江南
本辑《唯美》的主题为“江南,江南”,共收录了六十余位当代知名艺术家、文学家、摄影师的文字及艺术、摄影作品,展现各位文艺名家对江南地区的独特记忆,在文字与画面中勾勒出江南的独特风情。主要分为六个栏目:“文心”,包含金宇澄、朱青生、董强、陆灏、毛尖等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用隽永的文字描绘他们心中的江南和他们与江南的故事。“艺术家”,包含苏天赐、袁运甫、王冬龄、白明等艺术家、书法家的作品,通过绘画、书法、装置艺术等各种艺术门类作品的呈现,将江南风味直观具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建筑师”,包含童寯、林兵、陈卫新等建筑师的作品,展现江南特有的建筑风格,感受其中的传统与创新。“诗与音乐”,包含陈先发、柏桦、韩东等诗人、音乐研究者的作品,通过隽美、雅致的诗章、音乐等艺术形式展现江南的艺术韵味。“影像”,包含许培武、邵度、逄小威等摄影师的作品,以摄影图像忠实地复现了江南的人间百态。“观点”,包含何国峰、钱晓华、张金华等艺术家、学者的作品,通过每位作者的独特视角与相关研究,呈现出江南更多更丰富的历史积淀与精神内核。
4.《人类历史上的动物映像》
梳理数千年来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变化
以动物映像反观人类自身
《人类历史上的动物映像》以人类社会发展的时间为线索,结合大量珍贵的绘画、实物等历史图片,以及各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与动物相关的内容,讲述了数千年历史上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发展。书中详尽梳理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是如何对待、描述和表现动物的,这些描述和表现是如何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的变化而改变的,同时探讨了动物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以动物映像反观人类社会的新鲜视角。
5.《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新文化史旗手彼得·伯克在知识史领域的最新力作
本书是英国著名文化史家彼得·伯克的最新作品,对流亡者与客居者在知识史上的贡献做了广泛的思考,充满了逸闻趣事和引人入胜的发现;讲述了流亡者与客居者即使在背井离乡的阴影下,也能创造新的知识。伯克认为,历史上不同文化背景学者之间的相遇,对双方都是一种教育,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流亡者用疏离超然的眼光看待祖国和客居国,使他们能够注意到两国学者所忽略的东西;与此同时,两种不同的思想风格经过他们的融合会通后,有时也会产生创造性的混合,产生新的知识。
本书作者彼得·伯克是剑桥大学荣休教授,引领新史学的史学巨擘、新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旗手,在国内学术界和读者群体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本书是他在知识史领域的最新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反映了欧美学术界知识史和移民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观点新颖,前沿性强,拓展了史学史研究的思路。
6.《你自管做人,只当上帝并不存在:毛姆谈人生》
毛姆回忆自己从青春之时到耄耋之年的生活,畅谈人性、信仰与生命意义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文学家,本书是毛姆对自己的一生,以及诸多人生议题的思考与感悟。在这些篇目中,毛姆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从青春少年到垂垂老矣,他分享了自己在各个人生阶段的感受,坦率地说出了他的人生观,其中流露出的对人性、生死、善恶与爱的看法,以及通达的人生观使我们受益匪浅。每一篇文章都堪称毛姆毕生智慧的显露,语言自然且真挚,思想独特且深刻,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7.《一个北平惯窃之自传的研究》
中国犯罪学研究与生命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本书是严景珊先生在燕京大学社会学求学时的学士论文。当年,该论文是在罗伯特·派克与杨开道两位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作者在书中运用“生命史”和“口述史”两种方法,对民国时期北平下层群体,尤其是“惯窃”人群展开研究。书中以“草上飞”(白达仁)的自传和访谈为主要材料,“明晰犯罪现象之内幕,其人人格之发展,他的主观态度,他所接触的社会的及文化的环境,一身的经历及遭遇,等等”。作为将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本土研究的典范,本书对今日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8.《珊瑚:美丽的怪物》
共赴一场关于珊瑚、文化与海洋的深度探索之旅
9. 《量子纠缠》
非专业读者也能一窥理论量子物理之门径
基于定域性和实在性为代表的常识观念,我们会认为,无论我们观察与否,物体有其自身属性,而且对其中一个的观察不会影响到另一个。但是量子纠缠这个概念打破了这一常识。在本书中,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借助丰富有趣的假想实验案例简化了一些经典研究对量子纠缠问题的探讨,涉及诸如定域实在论、贝尔不等式、偏振、时间膨胀等概念,将物理学家为理解量子纠缠而提出的诸种假说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帮助非专业读者一窥理论量子物理之门径。
10.《寻找下一个硅谷:美国的知识之城》
美国历史学家奥马拉揭秘冷战背景下创造硅谷奇迹的神奇公式
知识之城可以说是20世纪美国创造的最成功的概念之一,是科学创新的原动力,是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科学工作者及其家人的乐园。那么,把一个地方变成知识之城的神奇公式是什么?一个城市或地区如何才能成为下一个硅谷?本书探讨了20世纪后期高科技发展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以及关于人才、工作、资本和机构的神奇公式为何如此难以复制,扩展了我们对战后城市历史的认识,对规划未来的高科技经济至关重要。本书既有深入的实证研究,也有创造性的解读,是有志于建设下一个硅谷的人的经典之作。
往期回顾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