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发布
2月8日,商务印书馆2025年2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上海两地举办。《中国濒危语言志》、《中华民俗大典》、《陈寅恪手批旧唐书》、《钟敬文故事学文存》、《意识与社会》、《心理学原理》、《价值理论手册》、《高贵灵魂的回响:伪朗吉努斯<论崇高>研究与译注》、《论灵魂》(希汉对照)、《中世纪文化范畴》获评月度学术类十大好书;《世界地图的故事》、"鲍鹏山作品系列"、《易学导论》、《中华戏剧通史简编》、《怀特海对话录》、《埃伯利街谈话录:乔治·摩尔谈文学与艺术》、《佛性如风:中国佛教艺术研究》、《心悟妙识:<坛经>导引》、《孔子新证》、《陪你去逛动物园》获评月度大众类十大好书。商务印书馆编辑徐从权、李南男、许亚飞、周小薇、孟祥颖通过直播的形式向读者推荐本月重点新书。
本月,《中国濒危语言志》出齐50种。《中国濒危语言志》是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标志性成果,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总主编是曹志耘教授。丛书选取亟待抢救的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和濒危汉语方言,按照统一的规范,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系统调查记录和加工保存,并编写濒危汉语方言志20册、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志30册。丛书描写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不仅关注语言本身,还关照了地域和民族文化;读者 不仅可以看到文字记录,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收听音频观看视频。抢救濒危语言,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华民俗大典》包含广西卷、北京卷、广东卷、澳门卷、甘肃卷,系统介绍了各地生动鲜活的民俗事象,从中可以了解当地民俗的古今嬗变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史类图书本月佳作不断。《中世纪文化范畴》是一部享誉国际史坛的中世纪文化史名著,它探讨了中世纪欧洲,特别是西欧和北欧各社会阶层的文化观念及其演变。《意识与社会》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H.斯图尔特·休斯的代表作,本书奠定了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其副标题“1890—1930年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明确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和时间范围,所涉思想家和问题都颇为广泛,此译本首次以简体中文面世。《论崇高》与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并称西方古典文学批评三大文本,《高贵灵魂的回响》从《论崇高》版本流传,“崇高”的修辞学史,“崇高”与柏拉图、德摩斯梯尼等古典作家的关联等角度对该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古罗马修辞学、文学批评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钟敬文故事学文存》回望了一代民间文学大师、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前期研究成果,作者以开放的西学视角和田野调查方法,追踪中国民间故事的文明肌理和跨文化交融成果。《陈寅恪手批旧唐书》是《陈寅恪手稿集》的第一部分,也是陈寅恪古籍批点手稿中深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不仅是珍贵的学术文献,而且对现代研究者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为还原原本面貌,本书采取四色影印方式出版。作为1911年至1919年间享誉中国的《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一个超越了自身时代的思想家。《杜亚泉研究论集》梳理、汇编了近年来对杜亚泉思想多个视角、维度的研究论文近40篇,将一个久被尘封、忘却或误读的杜亚泉,以其博雅、开明、周详、深刻的思想家形象,重新还原到思想史上。
哲学类亦上新众多力作。《心理学原理》是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用十二年时间撰写的一部心理学和哲学经典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实验心理学在当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开创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新方向,并大致确定了此后百余年心理学研究的一些基本范畴。《价值理论手册》是一本关于价值理论的基础性作品,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深入研究价值理论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为普通读者初步了解价值理论提供指导。《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从实体与样态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出发,对斯宾诺莎的思想体系进行了细致分析,反驳了一些在学界中广泛流行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诸多具有原创性和争议性的主张,为理解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开辟了新的进路。《历史没有旁观者》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终身教授俞吾金先生发表在《探索与争鸣》上的论文结集,以深厚的哲学理论功底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系首次整理出版。
大众类好书精彩不断。“鲍鹏山作品系列”上新《<大学><中庸>导读》、《<道德经>导读》、《<论语>导读》。此系列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哲学经典的深度解读与感性诠释。鲍鹏山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敏锐的思想与激扬的文字,使古典文化焕发新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智慧的大门。 “自然感悟”丛书上新《陪你去逛动物园》,从游客逛动物园的常见困惑与误区出发,选取了三十余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讲述了动物园里不为常人所知的那些事,以求“为游客解惑,替动物园发声”,是一本游逛动物园的独家宝藏攻略。《世界地图的故事》是一部专门讲述世界地图制作历史和文化意义的重要作品,生动地追溯了世界地图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巴比伦时期一直延伸到现代;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和丰富的实例,描绘了世界地图制作技术从古至今的演进过程。《佛性如风:中国佛教艺术研究》是以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式研究佛教艺术的专著,大量田野调查记录和作者实地走访时拍摄的精美彩图让本书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中华戏剧通史简编》将中华戏剧的悠久历史分为三编来展示。上编“源流演变”阐述远古至五代戏剧史;中编“古典盛世”阐述宋元明清戏剧史;下编“多元拓展”阐述近现代戏剧史,力求以有限的篇幅全面包容“中华”各民族古往今来的各种“戏剧”,以此来体现“通史”的意义。《易学导论》兼具深度与广度,巧妙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研究,为初涉《周易》领域的读者铺设通幽曲径,使其轻松迈入这部中国古代经典的殿堂。《孔子新证》以孔子生平与思想双重理路为线索,通过深入辨析《论语》《左传》《诗经》等大量经典史料,致力于解开围绕孔子的诸多虚构、假想与辩白,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再现孔子本真自然的真实形象,考究其渊深广博的人生哲思。此外,《怀特海对话录》、《心悟妙识:<坛经>导引》、《埃伯利街谈话录》也颇受读者关注。
蛇舞新春,岁序初启。一年一度的商务印书馆“新春绽放”活动也在2月新书发布会同期启动,商务印书馆倡导深度阅读,将结合128年馆庆,开展多场直播活动,伴随读者们在新的一年通过阅读开启新的智慧和思路。
2025年2月“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
学术类:
1.《中国濒危语言志》(50种)
2.《中华民俗大典》
3.《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全八册)
4.《钟敬文故事学文存》
5.《意识与社会》
6.《心理学原理》(全两卷)
7.《价值理论手册》
8.《高贵灵魂的回响:伪朗吉努斯<论崇高>研究与译注》
9.《论灵魂》(希汉对照)
10.《中世纪文化范畴》
大众类:
1.《世界地图的故事》
2.“鲍鹏山作品系列”
3.《易学导论》
4.《中华戏剧通史简编》
5.《怀特海对话录》
6.《埃伯利街谈话录:乔治·摩尔谈文学与艺术》
7.《佛性如风:中国佛教艺术研究》
8.《心悟妙识:<坛经>导引》
9.《孔子新证》
10.《陪你去逛动物园》
2025年2月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
学术类
1.《中国濒危语言志》(50种)

抢救濒危语言,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中国濒危语言志》选取亟待抢救的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和濒危汉语方言,按照统一规范,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系统调查记录和加工保存,并编写濒危汉语方言志20册、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志30册。丛书描写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不仅关注语言本身,还关照了地域和民族文化;读者不仅可看文字记录,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收听音频视频。
《中国濒危语言志》是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标志性成果,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总主编为曹志耘教授。第一批丛书(30册,2019年出版)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第二批丛书(20册,2024年出版)被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丛书出版后,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入选中国出版集团“中版好书”2019年度榜,荣获2019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提名奖、商务印书馆2019年度最佳年度图书、2024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学术类)。
2.《中华民俗大典》

系统介绍生动鲜活的民俗事象
了解各地民俗的古今嬗变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俗大典》由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领衔主编,汇聚了白庚胜、高丙中、刘铁梁、万建中、周星、过竹等多位民俗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历时二十年精心编纂而成。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中国作为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正面临消失的风险。《中华民俗大典》正是为了抢救、记录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而生。
《中华民俗大典》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记录全国各地民俗文化大型丛书,涵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地区、海外华人的民俗文化。每卷约100万字,内容涵盖节日民俗、物质民俗、礼仪民俗、信仰民俗等,采用立体描写方法,深入挖掘民俗的源流、形态、功能及社会影响。大典不仅资料翔实,还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力求雅俗共赏。
这部大典不仅是民俗学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它既是对几代民俗学人学术理想的实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无论你是民俗学研究者、文化爱好者,还是对中华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这部大典都将为你提供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启迪。
3.《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全八册)

重现史学大师亲手批点的唐史文献
还原陈寅恪先生治学读书的一手资料
《陈寅恪手批旧唐书》是《陈寅恪手稿集》的第一部分。《陈寅恪手稿集》依类分册,包括文稿、笔记、批点等大类。留存下来的古籍批点部分体量最大,收录了陈寅恪阅读《旧唐书》《新唐书》《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高僧传》等典籍时在原书上的圈点和批注。手批《旧唐书》也是陈寅恪古籍批点手稿中深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不仅是珍贵的学术文献,而且对现代研究者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为还原原本面貌,本书采取四色影印方式出版。
4.《钟敬文故事学文存》

深入发掘中国民间故事背后的文明基因和跨文化交融成果
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他在神话、故事、歌谣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本书主要撷取作者在神话故事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为主,兼及晚年的同主题论文,透露出中国民俗学半个世纪的承续和演进。本书依类成编,讨论对象包括民间故事类型,自然神话中的动植物故事、洪水天体故事、英雄故事等。在本书中,作者以丰厚的旧学文献根底,勾沉民间故事的源头活水;以开放的西学视角和田野调查方法,追踪中国民间故事的文明肌理和跨文化交融成果。
5.《意识与社会》

人的思维如何才能真的认识社会?
一部视野宏大、透彻易懂的思想史经典
《意识与社会》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H.斯图尔特·休斯的代表作,奠定了作者在思想史研究上的地位。其副标题“1890-1930年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明确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和时间范围。这本书研究19世纪末期欧洲不断变化的社会思潮,所涉思想家和问题都颇为广泛,包括克罗齐、涂尔干、弗洛伊德、韦伯、尼采,以及其他伟大的欧洲思想家,可以说是对“天才集群”的研究。
本书的主旨,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言:“我所要努力去发掘的(至少在一些经过挑选的思想家中去发掘),就是构成20世纪早期批判性之自觉的共同态度。”书中所探讨的问题与当今社会仍然紧密相关:事实与价值的分离是否站得住脚,甚至,是否需要?合理性与柏格森或弗洛伊德的理念是否合拍?科学与宗教之间是否有,或者是否应该有关系?对后人而言,历史学是否有终极意义?
6.《心理学原理》(全两卷)
心理学和哲学的经典
詹姆士用十二年撰写的《心理学原理》,是一部心理学和哲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8章,涉及的主题包括感觉、知觉、大脑功能、习惯、意识、自我、注意、联想、记忆、思维、情绪、意志等。其中第九章提出的著名的“意识流”思想贯彻在全书讨论之中。这部著作总结了实验心理学在当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开创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新方向,并大致确定了此后百余年心理学研究的一些基本范畴。
7.《价值理论手册》
全面且专业的价值理论手册中译本,带你领略价值哲学的魅力
本手册对价值理论及其批判性研究进行了系统论述,内容既包括从伦理学视角对价值理论的剖析,也包括价值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对话和融合。全书第一部分讨论了价值的性质及种类区分等基础议题;第二部分针对价值的形式属性以及测量与价值比较的可能性展开研究;第三部分拓展性地探讨了价值理论中的前沿议题。它为读者了解价值理论是什么、为什么重要以及未来会如何发展提供了可能路径。
8.《高贵灵魂的回响:伪朗吉努斯<论崇高>研究与译注》
西方经典文论研究译注
本书关注《论崇高》的版本流传,“崇高”的修辞学史,“崇高”与柏拉图、德摩斯梯尼等古典作家的关联等角度对该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依据可靠底本译出全文。《论崇高》与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并称西方古典文学批评三大文本。它系统地阐述了“崇高”的内涵、来源,以及达成“崇高”的修辞技法。全篇旁征博引,涉及古典作家数十位,且几乎涵括了所有古希腊文学文类(如史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哲学、演说等),因此,对研究古罗马修辞学、文学批评、古典文学接受史、希腊文风格史等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9.《论灵魂》(希汉对照)
一部系统反思什么是灵魂、灵魂的能力、理性等核心概念的西方哲学史著作
《论灵魂》是亚里士多德最具吸引力、被后人注释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著作之一,是西方哲学史上首部系统论述灵魂的定义及其官能的著作,对整个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灵魂”这个概念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不仅指人的各种心灵活动的原则,而且指能把生命体与无生命的物体区分开来的生命原则,因此,它涵盖一切生命形式,从植物、动物到人。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体系的雏形就蕴含在这部著作中,质料形式论、潜能与现实、灵魂与躯体、感觉与想象、情感与理性、欲求与运动等这些最核心的概念都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阐发。
10.《中世纪文化范畴》

发掘中世纪的传奇、诗歌和民间故事
探索中世纪人精神世界的文化史经典
这是一部年鉴派风格的中世纪文化史名著,作者采用结构主义、象征主义和心态史的理论方法,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中世纪人是如何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的。中世纪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行为都受到当时世界观的制约。本书通过中世纪的通俗文学作品——如英雄传奇、史诗、骑士传奇、吟游诗人的爱情歌曲以及但丁的作品,还有众多拉丁文著作,来探讨中世纪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空间与时间、法律,对工作、财富和贫困的态度。这使读者能够重构中世纪的文化,揭示它是一种由基督教、古典和蛮族等几种传统交汇而成的文化。该书在史料发掘和研究方法上颇具独创性,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欧洲中世纪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认知,至今在西方中世纪史领域仍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大众类
1.《世界地图的故事》

追溯世界地图演变历史,探寻世界地图背后故事
本书是一部讲述世界地图制作历史和文化意义的重要作品,生动地追溯了世界地图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巴比伦时期一直延伸到现代;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与丰富的实例,描绘了世界地图制作技术从古至今的演进过程。同时将西方和中国的地图发展历程并列对比,不仅增加了内容的多样性,也为读者提供了全球视角下的地图学理解。这种跨文化比较,使得本书不仅是地图学的研究著作,更是文化交流和互动的见证。
2.“鲍鹏山作品系列”

思考与追问生命的意义,回应现时代问题的智慧
“鲍鹏山作品系列”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哲学经典的深度解读与感性诠释。鲍鹏山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敏锐的思想与激扬的文字,使古典文化焕发新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智慧的大门。他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哲理,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之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他的文字不仅是一本本书,更是一种修行,一种沉淀,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那份难得的宁静与智慧。
3.《易学导论》

融合通识与专业易学知识,轻松入门《周易》世界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长期处于“群经之首”。《易学导论》以编者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多年的《周易》授课为基础,以兼具通识性与专业性为目标,将易学基本知识、易数与易象、易卦导读、象数易学、义理易学、图书易学以及易学的传播与影响等丰富主题综合起来,引导初学者迅速走进《周易》的世界,也能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易学与《周易》文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学。
4.《中华戏剧通史简编》

以“上下延伸,横向融通”的新视野重新审视中华戏剧史,将其源流娓娓道来
本书用戏剧学的理念诠释中国历史上繁复的演剧现象,用民族学的眼光发现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戏剧文化的特点及意义,用历史分析方法关注各个不同时期各种戏剧现象的独特性及其有机联系;全书通过灵活的章节设计以及点面互应、繁简结合的书写方式,力求以有限的篇幅全面包容“中华”各民族古往今来的各种“戏剧”,以此来体现“通史”的意义。
全书将中华戏剧的悠久历史分为三编来展示。上编“源流演变”阐述远古至五代戏剧史;中编“古典盛世”阐述宋元明清戏剧史;下编“多元拓展”阐述近现代戏剧史。
5.《怀特海对话录》

从怀特海的日常对话中感受其人格魅力与哲学洞见
本书包含了1934—1947年怀特海生命最后十四年的43次谈话,谈话对象有小说家、出版商、外交官、学者等。谈话内容涉及怀特海本人的哲学与教育理念、希腊和希伯来传统的比较、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英美社会制度的比较、围绕二战展开的对文明进程的思考、对资本主义命运的关注和反思、对中国的观察等。
6.《埃伯利街谈话录:乔治·摩尔谈文学与艺术》

著名散文家乔治·摩尔一生思想观、文学观、人生观的总结
乔治·摩尔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是他晚年的重要著作之一,堪称其一生文学观、思想观、人生观的总结。一方面,摩尔从19-20世纪的著名作家谈起,对当时的文学思潮和流派进行评述,言简意赅、金句频出;另一方面,他谈到18-19世纪的各种艺术流派、代表艺术家和作品,对艺术风格及前景进行了大胆分析,表达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灵感、情感等各方面关系的见解。在他锐利而深刻的言论面前,人们对文学和艺术的一些惯常看法毫无疑问会受到挑战和冲击。全书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充满哲理性的思考,也有风趣幽默的对话,是难得的文学读本。
7.《佛性如风:中国佛教艺术研究》

一部以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式研究佛教艺术的专著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的成果之一。全书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对佛教艺术遗产进行总论与专论相结合的研究。作者通过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式,走访了东起台湾广东、西迄西藏阿里、北达内蒙古新疆、南至云南四川的许多佛教艺术圣地,到南亚、东亚、东南亚和欧美考察佛教艺术留下的印迹,拜访求教于各方高僧大德、扫地小僧、佛学学者和平头百姓,对佛教艺术经典在不同情境里如何被佛教“局内人”阐释,佛教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存在状况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书中有大量田野调查的记录和作者实地走访时拍摄的精美图片,图片全彩呈现,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
8.《心悟妙识:<坛经>导引》

来自《坛经》的顿悟智慧
本书是一部以通识教育为立足点对禅宗经典《坛经》进行导读的著作。全书意在发掘《坛经》对涵濡博雅精神、养成君子人格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既不停留于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浅层表面的介绍,也不陷入零碎散乱的随意漫谈,而是以“博雅”为核心理念,展现《坛经》丰富的深层意蕴,彰显经典对人类生活的永恒意义。在该理念的指引下,本书选取敦煌本《坛经》为底本,从佛学背景、全文译注和内容解读等三个方面呈现其所蕴含的“博雅”智慧。
9.《孔子新证》

一部详实可靠的孔子生平传记
历观春秋时代人物,孔子的人生行迹与社会阅历最为丰富,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生活样态与人格特征最为鲜活。本书基于生活史与思想史并重的学术研究路径,将孔子其人其思放回到鲁襄公至鲁哀公年间春秋诸侯邦际关系、内政外交的大变局下,以晋悼公与吴王寿梦柤地会盟至晋定公与吴王夫差黄池争霸之间一系列的春秋史事为背景,通过对《论语》中孔子言行的时空考证和场景还原,以及对其人生重大转捩和重要细节的辨析研判,勾勒出孔子颠沛其间的社会动态与时代脉络,再现孔子的真实际遇及其个人生命与春秋社会时局相互激荡之下仁学思想发轫发展的过程,从而打破所谓“圣人”“神人”的历史塑造,凸显一个生动丰满、本真自然的孔子形象。
10.《陪你去逛动物园》

逛动物园的随行手册,精准解答你的每一个“为什么”
本书从游客逛动物园的常见困惑与误区出发,选取三十余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讲述了动物园里不为常人所知的那些事,以求“为游客解惑,替动物园发声”。
全书包括七个篇章:动物吃什么、动物住哪里、动物怎么了、动物谈恋爱、动物看医生、饲养员的日常以及逛动物园的攻略。每篇文章以问题切入,用幽默风趣的文字和生动清新的插画,展现动物在园中的生活、动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展区设计的秘密;同时,也带我们走进动物园的“幕后”,实地感受饲养员的工作;最后,作者以多年来游逛世界各地动物园的亲身经历,倾情奉上一份游逛动物园的独家宝藏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