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现代儒学(第十五辑):现代视野下的庄子哲学 现代儒学

分享到:

定价:¥98.00

  • 编者:
  •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本印时间:2024年12月
  • 开本:16页数:284页
  • ISBN:978-7-100-24727-6
  • 读者对象:中国哲学研究者与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
  • 主题词:儒学研究中国现代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现代庄子哲学前沿,会同中西伦理体系。

《现代儒学》第十五辑主题为“现代视野下的庄子哲学”,除方克涛先生恵赐特稿《庄子与特殊主义》外,既有胡建萍、梁柏练、黄勇关于《庄子》与行为对象道德相对论、差异伦理的学术商榷,又有孟子与奥古斯丁的比较研究及对程颢理学的万物一体观的分析,还荟萃了袁艾、章含等学者会通中西的研究文章,对庄学、儒学的现代化阐释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为复旦大学校设研究院,是从事儒学研究和传播的学术机构,以继承和阐扬中华文明传统、探索江南儒学的学术精神、推动儒学现代化、确立儒家思想的全球地位为使命。上海儒学院的院长为陈来教授,执行副院长为吴震教授。《现代儒学》第十五辑由胡湘农担任主编。胡湘农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庄子、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学,在Asian Philosophy、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Philosophy等国际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现代儒学》是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主编的辑刊,旨在推动儒家多元传统的研究,面向现代世界阐发儒家思想。本辑《现代儒学》主题为“现代视野下的庄子哲学”,除方克涛先生特稿《庄子与特殊主义》外,既有胡建萍、黄勇关于《论〈庄子〉中的行为对象道德相对论 》一文的学术商榷,还荟萃了袁艾、章含等知名学者的庄子哲学研究成果;胡湘农《孟子的义利之辨:对后果主义解读的批判》、季磊《经学研究的新样态——评丁四新〈洪范大义与忠恕之道〉》等文章会通中西,对儒学阐释的现代化也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显示全部目 录

特稿
庄子与特殊主义……………………〔加〕 方克涛(Chris Fraser) 撰 章 含 译
庄子哲学
《庄子》“真”义探析 ……………………………………………………… 陈之斌
面对未知与无奈的勇气:《庄子》论幸福生活……………… 袁 艾 撰 赵妍妍 译 苏 杭 校
“夜旦之常”与“终其天年”——《庄子》生死观的两个侧面 ………………… 章 含
超越之知的两种方向:论郭象思想的内在困境与超越可能 …………… 王宇澄
试论《老子》中的慈:文本分析的视角 ………………………………… 赵妍妍
庄子哲学与“行动对象道德相对论”
庄子是一个行动对象道德相对论者吗?——对黄勇教授的回应…… 胡建萍 撰 张恩泽 译
《庄子》中的道德启示:差异伦理还是养生论?………………………… 梁柏练
再论《庄子》中的行动对象道德相对论:对胡建萍、梁柏练的回应………〔美〕 黄 勇
孟子与奥古斯丁
良知的困境:从保罗、奥古斯丁到孟子 ………………………………… 花 威
奥古斯丁与儒家美德:孟子与奥古斯丁论道德行动的正当动机……… 贺 腾 〔美〕 罗 浩(Paul K. Hosle) 撰 刘曼婷 译
理学的万物一体观
程颢的万物一体观对张载思想的批判性转化——以《识仁篇》和《定性书》为中心… 郑泽绵
“万物一体”:程颢的同感概念与助人动机性质的辩论 ………………… 梁逸鸿
书评与书讯
东亚“家礼学”研究的新起点——谈《东亚〈家礼〉文献汇编》的学术价值……… 〔日〕 伊东贵之 撰 饶荣佳 译
书讯
稿约与稿例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本期《现代儒学》的主题是“现代视野下的庄子哲学”。有读者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儒学”的刊物会出现“庄子哲学”的主题?事实上,这一主题恰恰体现了本刊虽然以“儒学”为名,但却并不拘泥于儒家思想的广阔学术视野。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哲学因其丰富性与独特性历来备受学者关注。近年来,相关研究更可谓是层出不穷。有鉴于此,本期在有关儒家的文章之外,还特别征集并挑选了庄子哲学研究领域内部分较为前沿且具有一定原创性和代表性的成果,由我在此一并做一简要介绍,谨供各位读者参考。本期“特稿”很荣幸收录了方克涛教授(Chris Fraser)的《庄子与特殊主义》一文。作为方教授的最新力作,该文指出,尽管庄子拒斥以“固定不变的标准”来指导行为,但庄子对有关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的思考却不能因此被简单地定义为“特殊主义”。相反,庄子的伦理思想结合了“情境主义”和“多元主义”的内容,不仅注重考察在不同的情境下哪些因素能够决定行为的适当性,也特别强调对一般标准的灵活运用以及一般标准的可废止性。文章通过分析《庄子》中“鲁侯养鸟”等故事和篇章表明,庄子并没有否认一般标准在道德推理中所能起到的辅助性作用,但理解庄子伦理思想的关键还是在于看到它对适应环境和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进行灵活道德推理的关注。在本期的第一个栏目“庄子哲学”中,陈之斌副教授的《〈庄子〉“真”义探析》揭示了《庄子》中“真”概念的独特性。文章指出,与现代语境中代表客观事实的“真”不同,《庄子》中的“真”包含了三个维度,分别指向道、物与人。这三种“真”共同构成了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的基础并具有“道之‘真’是物之‘真’与人之‘真’的基础,物之‘真’与人之‘真’是道之‘真’的逻辑展开”的内在联系。袁艾副教授的《面对未知与无奈的勇气:〈庄子〉论幸福生活》考察了庄子的幸福观,阐明了在庄子看来,接纳生活中的不可控因素并通过实践“无为”获得坦然接受而不盲目对抗命运的勇气才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这种获得幸福的途径与通过刻意追求幸福、积累幸福的构成要素的途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章含的《“夜旦之常”与“终其天年”——〈庄子〉生死观的两个侧面》分析并调和了《庄子》中看似矛盾的两种关于生死的主张。文章认为,庄子将生死比作“夜旦之常”是为了将作为自然历程的生死剥离价值判断,而提出的“终其天年”则聚焦于“祸”导致的死亡,关注的是个体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保全生命和本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夜旦之常”与“终其天年”之间并无理论上的冲突;二者反映了庄子生死观的两个不同侧面。王宇澄的《超越之知的两种方向:论郭象思想的内在困境与超越可能》探讨了郭象对“知”的创见,论证了郭象《庄子注》中的“知”除了代表一种负面的希求他物的能力,还作为一种超越自性的活动包含了实现“无待逍遥”的正面潜力。厘清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打通郭象“有待逍遥”与“无待逍遥”的二分框架,并以此回应支道林等人对郭象《庄》注的批评。最后,鉴于《老子》与《庄子》在思想上的紧密联系,本栏目还收录了赵妍妍博士的《试论〈老子〉中的慈:文本分析的视角》。该文详尽梳理了竹简本《老子》章十八中的“孝慈”之“慈”与章六十七中的“慈”在内涵上存在的四种差别:(1)章六十七的“慈”是单向且无条件的,而章十八的“慈”则是双向且有条件的;(2)章六十七的“慈”是圣人具有的特质,而章十八的“慈”则指向普通个体在日用伦常中的情感倾向与行为;(3)章六十七的“慈”体现的是道之“玄德”,而章十八对“慈”的讨论则是在某种相对语境中进行的;(4)章六十七的“慈”是通过“以反求正”的方式得以实现的,而章十八的“慈”则不具备这一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