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商务印书馆双十佳图书发布
7月8日,商务印书馆2025年7月双十佳图书正式发布,本次发布涵盖了学术类与大众类两大领域,为广大读者带来了知识的盛宴。《汉语称谓词典》《康德的生平与学说》《达尔文与设计:演化有目的吗?》《伊斯坦布尔讲稿:罗曼语语文学导论》《学问的进展》《旧衣新裁》《古希腊宗教研究导论》《惩罚原理》《自然法与自然权利》《浙江历代进士录·清代卷(全四册)》入选学术类十大好书;《教育改变了什么?》《改变人类进程的科学理论》《橡树的一年:北美本土物种的自然观察》《流动的盛宴:不可思议的食物之旅》《电影作者与历史再现:中国导演代际谱系》《北欧秘诀:他们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医学技术:不断变化的医患世界》《实用主义》《每一座桥都连接着另一个世界》入选大众类十大好书。同时,多部丛书也同步上新,进一步丰富了图书市场的品类。
在学术类图书中,《汉语称谓词典》的出版尤为引人注目。作为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该词典全面搜集出现在汉语传世文献中的称谓词,旨在反映汉语称谓用词的历史面貌和演变关系,全书共收录42000多个词目。全书按词目的音序排列,同一词目有不同意义的,再按意义分别立项,列有53000多个义项。每一义项下都列举书证,在多个历史时期使用的称谓词,选择不同时期的用例,以显示它的历史性。各义项之间,也根据词义变化的源流,安排先后。该词典为语言学家、文化学者以及对汉语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全面且详实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深入探究汉语称谓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是研究了解古今汉语称谓的常备工具书。《康德的生平与学说》是恩斯特·卡西尔对康德哲学的深刻解读与全面阐释,深入剖析了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生及其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通过对康德的深入解读,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哲学发展的深远影响。《达尔文与设计:演化有目的吗?》是一部细节丰富、富有哲思的科学思想史著作,以贯通古今的视野叙写自古希腊以来的目的论思想所形成的文化土壤与达尔文演化论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当今的影响。《伊斯坦布尔讲稿:罗曼语语文学导论》引领读者走进罗曼语语文学领域,此书由浅入深地阐述罗曼语语文学研究的源流和意义,被同行评价为“跨越严谨的技术界限,以‘人文’方式展现的一本教材”。《学问的进展》是培根为科学体系草拟的纲领,可谓近代思想开端处不可忽略的作品。在书中,培根一方面列举了学问在彼时受到的种种诋毁和切实存在的弊端、错谬,讨论了学问对人类的价值,另一方面对学问进行重新分类,阐述了应如何构建新的完善的学问体系。《旧衣新裁》是19世纪英国文坛巨擘托马斯·卡莱尔的一部带有思想自传性质的哲学小说和讽刺作品。书中借叙述一位虚构的德国哲学家的生平故事及其有关衣服哲学的“奇谈怪论”,贯穿起卡莱尔丰富深邃的思想和奇崛超凡的想象。该书以其创新的小说结构、激昂的散文风格、丰富的象征意象和对精神重生的执着探索,成为一部挑战传统、探讨存在本质的先锋之作。它既是时代的诊断书,也是一曲寻找超越性价值的灵魂史诗,对欧美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宗教研究导论》则填补了国内在古希腊宗教研究领域的部分空白,对古希腊宗教的起源、发展、仪式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古希腊文明精神内核的窗口,是一本了解和研究“古希腊的神”的经典作品。边沁的《惩罚原理》以功用主义为思想主线,从刑罚的目的与功能、刑罚的裁量规则、选择刑罚时的考量因素等方面构建起刑罚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对酷刑、限制性刑罚、积极劳役刑、死刑、财产没收刑、错位的惩罚等具体刑罚制度进行了全面审查,对完善现代法律体系中的惩罚制度以及深入理解社会秩序维护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自然法与自然权利》是菲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系统呈现了他的自然法学说。本书揭示并发展了关于法律、道德及其相互关系的古典思想传统最卓越的洞见,回击了该传统最重要的批评者,并对该传统中思想家所犯错误作出了修正。《浙江历代进士录・清代卷 (全四册)》则是一部具有地方史志特色的学术巨著,详细记录了清代浙江地区进士的生平事迹、科举成就等信息,为研究浙江地方文化、教育史以及社会阶层流动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一手资料。
大众类图书同样精彩纷呈。《教育改变了什么?》巧妙地融合了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用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数据资料揭示了教育的深远影响,从职业选择、生活方式、能力培养等视角深度剖析了教育是如何在显性、隐性的不同层面全方位塑造个体成长轨迹。无论是为人父母、教育工作者,还是关心自身发展的读者,都能在此书关于教育问题的条分缕析中收获全新感悟。本书犹如一场及时雨,回应了反思教育意义的心理需要;又如一盏明灯,为深陷教育迷思的我们寻求教育的真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本书获评月度“中国好书”。《改变人类进程的科学理论》揭示并发展了关于法律、道德及其相互关系的古典思想传统最卓越的洞见,回击了该传统最重要的批评者,并对该传统中思想家所犯错误作出了修正。苗千博士在这本书中回顾了牛顿力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复杂性理论以及现代宇宙学等科学理论曲折的发展历程,以生动的叙事串联起艰深的科学原理,辅以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并通过与多位科学家、科学史家的对话探讨其中的关键之处,感受理论如何以思想之力撬动现实,让读者在理解科学本质的同时,更能体悟突破认知边界的智慧与勇气。《橡树的一年:北美本土物种的自然观察》通过对北美本土橡树一年生长周期的观察记录,给读者展示了围绕橡树自然生成的复杂而迷人的野生动物网络,进而体会到大自然的精妙与保护本土物种的生态意义。《流动的盛宴:不可思议的食物之旅》讲述了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非凡之旅,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政治、经济、环境甚至艺术的深远影响。在现代社会,食物从产地到餐桌,平均要经过上千公里的旅行。这种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我们的食物就在跨越国家和大陆了。古罗马人用双耳罐把橄榄油从西班牙运输到意大利。今天,冷链运输可以让挪威三文鱼在冷藏状态下到达中国,加工之后再运到美国。书中讲述的十二个故事,呈现了饮食全球化的宏大图景及其背后的技术创新。《电影作者与历史再现:中国导演代际谱系》聚焦中国电影史中的代表性导演,以年代和代群更迭为脉络,缀得中国电影120年的导演谱系,勾勒出中国电影艺术史的嬗变轨迹。《北欧秘诀:他们是如何创造奇迹的》深入探讨以丹麦、挪威和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如何通过教育理念——Bildung(教化),从贫穷的封建农业社会转变为富裕的工业化民主国家的历程。本书不仅紧密结合历史与哲学,更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强烈推荐给对社会变革、教育和文化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以昆明篆新农贸市场为切入点,展现了当地丰富的物产、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让读者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医学技术:不断变化的医患世界》探讨医学技术如何被发明,社会、病患和医生如何应对新技术运用中的成功与失败,以及这种应对又如何影响着新技术新思想的产生。《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哲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运动,持续影响超过一个世纪。与其他哲学学派不同,实用主义不仅限于哲学领域,还深入到宗教、政治、科学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在这篇简洁且富有吸引力的概述中,约翰·R.舒克描述了实用主义的起源、核心概念以及其持续的全球相关性和吸引力。《每一座桥都连接着另一个世界》作者以优美流畅的散文笔调往返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全景式地描述了桥的不同意义与价值,思考它们为何诞生,又通往哪里;为我们讲述关于有形的与无形的、现实的与想象的桥梁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故事。书内含70余幅插图,随文展示提到的桥梁、故事、音乐等,读者能够对内容有更到位的理解。本书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资料翔实可靠,读者可借由此书,对“桥”有全新的认识。
此次商务印书馆7月双十佳图书发布,无论是学术类图书对专业领域的深耕拓展,还是大众类图书对多元知识的普及传播,都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选择,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求知需求,在推动学术研究发展的同时,也为全民阅读氛围的营造贡献力量。
2025年7月商务印书馆双十佳图书
学术类:
1. 《汉语称谓词典》
2. 《康德的生平与学说》
3. 《达尔文与设计:演化有目的吗?》
4. 《伊斯坦布尔讲稿:罗曼语语文学导论》
5. 《学问的进展》
6. 《旧衣新裁》
7. 《古希腊宗教研究导论》
8. 《惩罚原理》
9. 《自然法与自然权利》
10.《浙江历代进士录·清代卷(全四册)》
大众类:
1. 《教育改变了什么?》
2. 《改变人类进程的科学理论》
3. 《橡树的一年:北美本土物种的自然观察》
4. 《流动的盛宴:不可思议的食物之旅》
5. 《电影作者与历史再现:中国导演代际谱系》
6. 《北欧秘诀:他们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7. 《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
8. 《医学技术:不断变化的医患世界》
9. 《实用主义》
10. 《每一座桥都连接着另一个世界》
2025年7月商务印书馆双十佳图书
学术类
1.《汉语称谓词典》

研究了解古今汉语称谓的精品工具书
《汉语称谓词典》全面搜集出现在汉语传世文献中的称谓词,旨在反映汉语称谓用词的历史面貌和演变关系,全书共收录42 000多个词目。全书按词目的音序排列,同一词目有不同意义的,再按意义分别立项,列有53 000多个义项。每一义项下都列举书证,在多个历史时期使用的称谓词,选择不同时期的用例,以显示它的历史性。各义项之间,也根据词义变化的源流,安排先后。
2. 《康德的生平与学说》

恩斯特·卡西尔对康德哲学的深刻解读与全面阐释
《康德的生平与学说》将康德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历程紧密结合,既是康德的人生传记,又是其学术活动记述。本书在描述他的人生历程的同时,也交代了他的思想发展脉络;在阐述他的学说时,又勾画出他的生活状况、朋友交往和个性特征。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和叙述方式,本书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坚定心志的北德意志人康德和一个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思想家康德的形象。
3. 《达尔文与设计:演化有目的吗?》

一部细节丰富、富有哲思的科学思想史著作
生物的复杂形式意味着“设计”,因而也意味着存在一位造物者。——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这一论点提出质疑近150年后,我们仍然会从设计的角度来谈论生命,例如眼睛的功能、蹼足的用途、鳍的设计。为什么设计论观点如此顽固?历久弥新的达尔文主义必然会推翻这一论点吗?本书以清晰晓畅的辨析,梳理了自古希腊人引入设计观念,到达尔文演化论的出现,直至延续至今的演化-设计论争的思想史脉络,对双方观点做出了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4. 《伊斯坦布尔讲稿:罗曼语语文学导论》

奥尔巴赫流亡时期讲稿首次中译
罗曼语族是公元三至八世纪间,从通俗拉丁语和意大利语族中衍生出来的现代语族,其中分布最广泛的语言为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使用人数近12亿。罗曼语语文学研究是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领域中作为真正的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先行学科,语文学不仅仅是一门辅助的工具性学科,实际上是对于任何由语言介质构成的艺术作品为对象的文学判断的内在把握。本书写于1943年(作者在伊斯坦布尔避难期间),《摹仿论》虽已成型,尚未孵化。而此书充分展现了他宏阔的研究视野、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对资料文献的熟谙。受到战争的影响,他难以接触国际同行和原始图书资料,所以在书中并没有加注释。但是奥尔巴赫在正文的阐述中有理有据、旁征博引,在全书最后一部分,他还列出了长达几十页的参考书目。本书包含三大部分:“语文学及其不同形式”“罗曼语言的起源”和“文学时期概览”,这原本是一份教学材料,意在为土耳其学生提供一个基本框架,因而此书由浅入深地阐述罗曼语语文学研究的源流和意义,被同行评价为“跨越严谨的技术界限,以‘人文’方式展现的一本教材”。
5. 《学问的进展》

他的记忆和他的作品将永存
《学问的进展》是培根为科学体系草拟的纲领,可谓近代思想开端处不可忽略的作品。在书中,培根一方面列举了学问在彼时受到的种种诋毁和切实存在的弊端、错谬,讨论了学问对人类的价值,另一方面对学问进行重新分类,阐述了应如何构建新的完善的学问体系。培根重新划分人类知识结构,把所有学问归为三类——史学、诗学和哲学,以对应人类的三种思维能力——记忆、想象和理性。这一全新见解对近现代思想尤其是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进而影响到整个西方的思想走向。
6. 《旧衣新裁》

一部灵魂的成长史诗
以衣裳为隐喻的人生哲学
映照当代人困境的神奇魔镜
该书是卡莱尔最具创见的哲理小说,全书采用“书中书”结构:一位英国编辑在整理德国哲学家托伊费尔斯德吕克(意为“魔鬼的粪便”)遗稿时,发现其提出的"衣裳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所有建制(信仰、制度、阶级等)都像人穿的衣服一样,时间久了就会变得虚伪、僵化,需要不断重新审视和更新。
书中借哲学家之口,深刻揭露了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信仰危机、社会不公,猛烈抨击了空洞的形式主义、僵化的教条和盲目的功利主义,认为它们掩盖了真正重要的精神价值。
书中还呈现了哲学家从虚无绝望到精神觉醒的心路历程,在不屈的探索中领悟到:与其消极地自我否定,不如在积极的行动和担当中实现生命的意义。
该书以其创新的小说结构、激昂的散文风格、丰富的象征意象和对精神重生的执着探索,成为一部挑战传统、探讨存在本质的先锋之作。它既是时代的诊断书,也是一曲寻找超越性价值的灵魂史诗,对欧美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7. 《古希腊宗教研究导论》
神话诠释学的开山之作
一本了解和研究“古希腊的神”的经典作品
本书根据仪式和考古文物,结合文学来研究古希腊宗教,揭示了古希腊宗教的原初面貌及其演变过程,说明古希腊宗教是各种古老的信仰、习俗、观念不断变动、融合、同化的结果,展现了其迷狂、残忍、迷信、神秘的一面,而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理性、人格化、秩序、光明的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丰富了古希腊宗教的形象和内涵。赫丽生的导论直接打破了对古希腊宗教的固有印象,让人更清楚地看到古希腊宗教神秘主义的特点。
8. 《惩罚原理》
功用主义先驱边沁关于刑罚原理的集大成之作
边沁的《惩罚原理》以功用主义为思想主线,从刑罚的目的与功能、刑罚的裁量规则、选择刑罚时的考量因素等方面构建起刑罚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对酷刑、限制性刑罚、积极劳役刑、死刑、财产没收刑、错位的惩罚等具体刑罚制度进行了全面审查。为了克服监禁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弊端、提升监狱管理的人道性,边沁还提出了著名的圆形监狱构想,对后世的监狱改革甚至权力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边沁将“苍蝇般洞幽入微的眼睛”与“雄鹰般观其大略的眼睛”非凡地结合起来,依靠逻辑和理性,设计出一套基于功用原理的行为典章,并用依靠同样原理来调节的系列制裁措施做为后盾,其思想不仅促进了刑罚的轻缓化和人道化,推动了世界性的刑法法典化,而且至今对我们反思刑法学研究方法和探求刑事正义的最优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9. 《自然法与自然权利》
一本所有法律学人都无法绕开的法学理论经典书目
菲尼斯是当前英美世界法理论与法哲学领域的一流理论家,其代表作《自然法与自然权利》于1980年第一版、2011年第二版,是四十多年来自然法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作品。
《自然法与自然权利》(第二版)对《自然法与自然权利》(第一版)的文本完全未予改变,将其作为第二版正文,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较长的第二版后记。因此,书稿包含了正文和后记。正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菲尼斯自然法理论的方法论和渊源,包括第一章(对法律的描述与描述)和第二章(各种图景与反驳);第二部分是菲尼斯自然法理论的核心部分,包括第三章(善的一种基本形式:知识)、第四章(其他基本价值)、第五章(实践合理性的基本要求)、第六章(共同体、多个共同体与共同善)、第七章(正义)、第八章(权利)、第九章(权威)、第十章(法律)、第十一章(义务)、第十二章(不正义的法);第三部分论述了与自然法理论相关的深层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自然、理性、上帝)。后记主要是对正文每一章的详细评论。
英美学术界认为,在《自然法与自然权利》中,通过揭示并发展关于法律、道德及其相互关系的古典思想传统最卓越的洞见、回击该传统最重要的批评者,并对该传统中思想家所犯错误作出修正,菲尼斯使该传统恢复了生机。在执行其计划的过程中,菲尼斯对有关实践合理性、正义与共同善、权威、义务、权利和法律非正义问题的当代争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自然法与自然权利》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了法理论与法哲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该领域的作者们总是发现,竭力理解菲尼斯为自然法的辩护和对与之交锋的学说的批评是非常必要的。
10.《浙江历代进士录·清代卷(全四册)》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
《浙江历代进士录》属“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搜集了浙江15000名左右进士的名录,所收每一进士,都引有小传及第一手史料的书证。全稿共920万字,按照朝代分为唐五代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按不同朝代、不同州府、不同县,分时分区排列。从时空纵向,可以比较同一个地区进士数量变化,看与之相关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关系;从同一时期横向,将地区与地区,或县与县之间进行比较,从而进行与之相关的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研究。为深入了解浙江文化的区域史、浙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浙江历代进士录·清代卷(全四册)》为本书“清代卷”部分。
大众类
1.《教育改变了什么?》

跟随刘少雪教授一起解锁个体成长与教育问题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秘教育如何塑造受教育者的发展轨迹
中国自古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大多数家庭总是倾向全力支持子代的教育。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的背景下,适龄青少年获得各级教育的机会已然不是大问题,但教育内部的竞争依然非常剧烈,那么人们到底在竞争什么?为什么竞争?竞争是否值得?说到底,人们投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诸多问题都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回答。本书通过整合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证据,从受教育者个体的成长发展的角度,尝试揭开教育能否改变人生以及如何改变人生的秘密。
2. 《改变人类进程的科学理论》

剑桥博士苗千与国内外顶尖科学史家、科学家一起揭示科学的飞跃如何改变人类的思想面貌和历史进程
为什么恰好在17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发生了一次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革命性事件?第二次科学革命为何爆发,战争与科学的纠缠又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人类是如何探索复杂性和混沌理论的?借助在时空中回望和探索宇宙开端的模样,人类是如何解答关于宇宙的终极问题的?
剑桥博士苗千以上述问题为契机,采访了剑桥大学科学史家帕特里夏·法拉、萨顿奖得主约翰·海尔布伦、伦敦皇家学会迈克尔·法拉第奖获得者理查德·埃利斯等顶尖科学家、科学史家,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的飞跃和进步是如何改变人类的思想面貌和历史进程的。
3. 《橡树的一年:北美本土物种的自然观察》

怎样观察一棵橡树?如何通过一棵橡树看见整个自然?
橡树,植物学上的正名为栎树,是壳斗科栎属植物的统称。
本书从10月开始,逐月记录橡树的生长状况,突出了生命、死亡和更新的季节性循环。此外,书中还围绕橡树引申出丰富而多样的物种生态群落的变化,比如象甲在橡子中产卵,蚂蚁借象甲留下的带孔橡子壳做巢,又如橡树维持支撑起的生态圈,从春天的莺类飞鸟,夏日的蝉类,秋天的蟋蟀,从春到夏的毛毛虫及毛毛虫捕食者,以及落叶层中丰富多样的分解者腐生物。书里给读者展示了围绕橡树自然生成的复杂而迷人的野生动物网络,进而体会到大自然的精妙与保护本土物种的生态意义。
4. 《流动的盛宴:不可思议的食物之旅》

关于食物如何旅行的书,橄榄油、三文鱼、番茄、口香糖、咖喱、香蕉、酸奶、葡萄酒、茶、草莓、小麦和玉米,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非凡之旅。
本书讲述了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非凡之旅,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政治、经济、环境甚至艺术的深远影响。在现代社会,食物从产地到餐桌,平均要经过上千公里的旅行。这种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我们的食物就在跨越国家和大陆了。古罗马人用双耳罐把橄榄油从西班牙运输到意大利。今天,冷链运输可以让挪威三文鱼在冷藏状态下到达中国,加工之后再运到美国。书中讲述的十二个故事,呈现了饮食全球化的宏大图景及其背后的技术创新。
5. 《电影作者与历史再现:中国导演代际谱系》

26位修辞风格鲜明的导演,逾200部作品,映现120年中国影史浪潮
聚焦中国电影史中的代表性导演,以年代和代群更迭为脉络,缀得中国电影120年的导演谱系,勾勒出中国电影艺术史的嬗变轨迹。
导演负责整合影片所有的创作元素,将浓缩情感变现为光影寓言;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竭尽全力将自己所能认知的美学意识与文化征候体现出来,不啻解读电影艺术、电影史的重要线索。本书以中国导演为表述对象,描述他们的影像实践路径。作者围绕修辞风格鲜明的26位代表性导演及200多部作品,试图通过他们与时代氛围高度关联的创作活动,领略各个历史关头电影人的精神气质与话语方式,探看不同背景条件下电影观念和象征符码被重塑的轨迹。
6. 《北欧秘诀:他们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揭秘北欧成功的秘诀,管窥斯堪的纳维亚教化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杨东平教授作序力荐
本书以丹麦、挪威和瑞典这三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为历史背景,揭示了它们从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高度工业化的、民主的现代化国家背后的秘诀: 自19 世纪中叶以降的大半个世纪里,这些国家对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群进行了广泛的文化、智识、道德和生命情感教育,掀起了深具北欧特色的民众教化运动、合作社运动等社会变革,而孕育和支撑这些变革的,是以格隆维为代表的北欧思想家和教育家们开创的“北欧教化”理念。本书阐述了北欧教化理念与心灵成长、自我发展的紧密关系, 追溯了其对英国、法国和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尤其是后者)的思想成果的继承和本土化过程,并基于对比研究指出:“北欧教化” 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或也有助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努力,且对人类迎接今天和未来的复杂挑战颇具启示和指导价值。
7. 《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
世态,交际,无论多不平凡的人生也要回归柴米油盐
疗愈,松弛,人间烟火温暖了整个世界
买菜,也可以很好玩
本书聚焦各地物产汇聚、无数外地人打卡的云南网红菜市场昆明篆新农贸市场,以博物学爱好者、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的视角,将物候、食材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揭示菜市场展现的生活特色及背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按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对市场进行整年的观察并记录与各色人等的交谈,充分展现活色生香的市井人情;下卷为集市博物学,以彩色图片结合文字的形式逐一介绍餐桌上各类食材的形态、分类,以及独具特色的烹饪方法等。
书中收入著名画家田震琼(花老道)的十多幅手绘图,展现云南的特色植物以及传统博物绘画艺术之美。
田松作序,刘华杰、李敬泽、奚志农、季亚娅联袂推荐。
8. 《医学技术:不断变化的医患世界》
超越为技术而技术的视野,更好地理解现代医学
这部重要著作用历史的聚光灯照亮了现代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难题,为关心医疗和技术的大众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野。作者兼具医生、科学史家、哲学家、卫生政策专家多重身份,同时是极具魅力的写作者,不仅为所追溯的每种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并引申出广泛适用的关键经验,以令人惊叹的方式描绘了我们是如何被这些技术所重新塑造,并为我们剖析了依赖技术来解决健康和疾病相关问题的利弊。本书十多年前在西方出版有针对性,对医学技术应用的伦理讨论以及医疗体系公民辩论做出了贡献,对我国现阶段的医学发展和大众的医学人文理念来讲,应该也是恰如其时。
9.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不是“有用主义”,而是碎片时代的哲学指南
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哲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运动,持续影响超过一个世纪。与其他哲学学派不同,实用主义不仅限于哲学领域,还深入到宗教、政治、科学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在这篇简洁且富有吸引力的概述中,约翰·R.舒克描述了实用主义的起源、核心概念以及其持续的全球相关性和吸引力。舒克重点介绍了实用主义的开创者——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和乔治·赫伯特·米德——以及当代实用主义者,并解释了实用主义如何看待现实、知识和心智活动。此外,由于实用主义对多个领域的深远影响,舒克还展示了它如何协调现实、真理、知识与认知、能动性、社会性、人性和人格等方面的观点。
10. 《每一座桥都连接着另一个世界》
桥将我们引向远方,同时指明归来之途
桥承载了人类相互联系、跨越鸿沟的渴望,它连接起地理的断裂、沟通着不同的文明,而正是这种连通的特性使“桥”超越了物理形态,在不同领域衍生出多样的含义。本书综合了“桥”在建筑、历史、科学、神话、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的丰富图景,将桥的诗意与哲学维度纳入九大主题。作者以优美流畅的散文笔调往返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全景式地描述了桥的不同意义与价值,思考它们为何诞生,又通往哪里;为我们讲述关于有形的与无形的、现实的与想象的桥梁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故事。本书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资料翔实可靠,丰富的插图也为本书增添了许多趣味,读者可借由此书,对“桥”这一意向有全新的认识。